21世纪中心“气候沙龙”讨论气候变化科技工作三组数据

4月8日下午,21世纪中心举办第七期“气候沙龙”活动,围绕气候变化科技投入产出三组数据开展了交流和讨论。
21世纪中心相关人员分别以“关于气候变化数据收集的几点考虑”和“IPCC评估报告中国作者统计与分析”为切入点做了引导发言。受邀参加本次沙龙活动的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绿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张九天教授在发言中表示,数据是支撑战略决策的基础,通过气候沙龙活动提高获取数据、分析数据、运用数据的能力,培养以数据为基础、问题为导向的政策分析思维能力,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中心对气候变化领域的认识水平。参会人员围绕气候变化领域的科研投入、论文产出、人才队伍三组数据进行了深入研讨。
近年来,我国气候变化领域研发投入不断增长,成果产出和人才队伍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我国减缓适应气候变化和开展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在研发投入方面,从初步统计数据来看,“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投入分别约为25亿、136亿、159亿,即从2000年到2015年增长了6.4倍,“十三五”前两年已经投入约137亿,有望再创新高;投入结构和领域分布比较合理,兼顾全球气候变化相关基础研究、减缓技术研发与示范、影响评估与适应技术研发与示范、政策与战略研究、能力建设以及国际合作。从研究成果看,中国作者发表论文全球占比迅速上升,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1987-1996年占全球1%,1997-2006年上升至4%,2007-2017年继续上升至11%;2014年,中国在气候变化领域的研究论文产出超越英国跃居全球第二位,仅次于美国;2017年,与国外作者合作发表论文数约占中国发表论文总数的40%,国际化程度大幅提升。从人才队伍看,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研究人员数量增长迅速:2017年度气候变化领域发表高水平文章的中国作者达12504人,是2007年的7.5倍;参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科学评估工作的我国科学家共43人,约为第一次的5倍;参加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代表队伍持续壮大,2009-2017年中国政府代表团平均规模大于150人/年,相比1997年增长近十倍,在国际气候变化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不断加大。
21世纪中心黄晶主任参加了此次沙龙活动,他充分肯定了“气候沙龙”前一阶段在气候变化领域相关数据积累与分析方面取得的初步进展,要求大家在深入挖掘气候变化数据的基础上,找准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切入点,坚持定性思考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数据分析与战略研究相结合,发挥数据在“摸清家底”、“识别规律”和“研判趋势”中的独特作用,进一步提升运用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为支撑科技部进一步分析凝练未来气候变化科技工作方向,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性问题研究打下有益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