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杂粮杂豆产业发展指导意见

根据国家、自治区关于适当调减“镰刀弯”地区玉米面积,改种耐旱耐瘠薄的薯类、杂粮杂豆,满足市场需求,保护生态环境的精神要求,在适宜地区积极发展莜麦、荞麦、谷黍、红小豆、绿豆等杂粮杂豆生产,推进杂粮杂豆分等分级、优质优价与精深加工,开发营养健康、药食同源的功能性产品,建立一批优质杂粮杂豆原产地生产保护区,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杂粮生产现状

(一)杂粮杂豆产业发展现状。中国是杂粮杂豆起源中心之一,是世界杂粮杂豆主要生产国,杂粮种类多且占有份额较大。其中尤以谷子、荞麦、燕麦、糜子、绿豆、豌豆、蚕豆等作物种植面积大、产量大。中国谷子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第 1 位;荞麦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居世界第 2 位;绿豆、红小豆总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 1/3 左右;同时中国也是燕麦、豌豆、小扁豆等的主产国。

内蒙古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与生态环境,种植杂粮杂豆作物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区优势。近年来,全区杂粮杂豆播种面积在1000万亩以上,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10%以上,总产量占全区粮食总产的5%左右,是全国杂粮杂豆的三大优势产区之一。

(二)产区分布

1、燕麦:我区燕麦播种面积居全国第一,产量第二,产区集中在中西部阴山北麓的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北部,锡林郭勒盟、赤峰市等地;

2、谷子:我区谷子面积全国第三,产量第二,产区集中在东部的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

3、荞麦:我区荞麦面积和总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优势产区在中西部的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和东南部的赤峰市和通辽市;

4、高粱:我区高粱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集中种植在赤峰市、通辽市和兴安盟;

5、绿豆:我区绿豆面积和产量分别居全国第一、第二,主要种植在东部的兴安盟、赤峰市、通辽市等地,以上三个盟市常年种植面积约在250万亩左右;

6、芸豆:我区芸豆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二,主要种植在东部的呼伦贝尔市,此外兴安盟、赤峰市、通辽市等地也有少量种植。

(三)杂粮杂豆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内蒙古虽然是杂粮杂豆生产大区,但由于过去的科研基础薄弱,成果积累较少,使得杂粮杂豆种植、加工技术水平相对滞后。

一是品种混杂退化严重,单产较低。由于杂粮杂豆作物品种选育研究滞后,更新速度缓慢,产业化程度不高,导致品种多乱杂,缺乏抗逆性强、产量高、品质优良的品种和加工专用品种。杂粮杂豆良种繁育体系尚未建立,繁种供种受到制约,新品种的生产用种得不到示范推广。

二是种植规模小,技术落后。大部地区杂粮杂豆属于农户自发小片种植,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的较少,使得杂粮杂豆生产缺乏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种植模式、影响了产品标准化生产,产品的品质和产量难以保证。

三是杂粮产业开发资金不足、人才短缺。尽管目前我国建立了部分专项资金,但由于研究起步晚、不够深入,能够直接推广应用的技术和模式短缺,不能满足杂粮杂豆生产和产业发展的需求。

四是产品深加工技术滞后。目前我区现有的杂粮杂豆深加工产品技术及配套设备相对落后,难以按标准进行标准化生产,制约了产品档次的提升。

二、推进杂粮杂豆产业发展的思路、原则和目标

(一)总体思路。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效益优先”的总思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有关农业发展的决策部署,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统领,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两条主线,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市场导向,推进科技创新,转变发展方式,加大政策支持,加强基础建设,依靠科技创新,以杂粮杂豆全产业链协调持续发展为目标,促进杂粮生产、加工稳定发展,提高产品质量,提升杂粮杂豆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农民的增收能力,加快杂粮杂豆种子生产企业和加工龙头企业发展,提高杂粮杂豆良种覆盖率和精深加工能力,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是突出优势区域与因地制宜相统一。要充分发挥我区杂粮杂豆资源优势,加大投入力度,集中发展优势区域杂粮杂豆生产,进一步提高优势区域的产业集中度和生产能力,提高产品质量,稳定提升杂粮杂豆市场竞争力。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市场需求,把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特色密切结合,避免同质竞争,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产品优势和竞争优势。

二是市场导向与尊重农民意愿相一致。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以产业需求、市场需求为导向,尊重农民意愿和经营自主权,搞好技术服务和示范带动,通过科学规划、信息引导、政策扶持,充分调动各类生产经营主体积极性,合理安排区域生产和品种结构。

三是坚持科技创新与促进提质增效相并重。加强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着眼杂粮杂豆生产发展需要,加快选育和推广优质、专用、高产新品种,强化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的集成与示范推广,挖掘增产潜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植效益。加快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带动结构调整,引导产业转型升级。

四是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发挥政策在市场调节中的重要作用,加强信息引导服务,完善鼓励扶持政策,在主产区扶持一批产加销一体化杂粮杂豆龙头企业。以企业为主体,推进杂粮杂豆精深加工,引导科学消费,提高市场供应水平和企业竞争力。

(三)发展目标

1、扩大面积。到2020年杂粮杂豆面积稳定在1200万亩左右。

2、提高单产。力争到2020年亩均单产比2015年提高10公斤。

3、增加效益。通过加快科技创新、经营体制创新,加大政策扶持,实现增产增效、节本增效、提质增效、转化增效。

三、产业布局和主攻方向

(一)杂粮杂豆优势区域布局。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资金、技术、人才以及龙头企业向杂粮杂豆优势区域集中,扩大杂粮杂豆种植面积,增加产量和效益。

1、谷子:重点在赤峰市、通辽市、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发展布局。

2、燕麦:重点在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锡林郭勒盟发展布局。

3、荞麦:重点在通辽市、赤峰市、乌兰察布市、包头市发展布局。

4、绿豆:重点在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发展布局。

5、高粱:重点在赤峰市、通辽市和兴安盟发展布局。

6、芸豆:重点在呼伦贝尔市、赤峰市、通辽市和兴安盟发展布局。

(二)发展目标。到2020年,谷子种植面积达到360万亩左右,平均亩产200公斤;燕麦种植面积达到150万亩左右,平均亩产150公斤;荞麦种植面积达到110万亩左右,平均亩产70公斤;绿豆种植面积达到250万亩左右,平均亩产280公斤;高粱种植面积达到180万亩左右,平均亩产310公斤。

(三)主攻方向。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研究选育、引进筛选、示范推广高产优质专用新品种,扩大良种覆盖率。在主产区建设规模适度、管理科学的杂粮良种繁育基地和种子经营企业。

二是推广谷子轻简栽培、滴灌栽培、荞麦大垄双行机械化作业、燕麦全程机械化栽培等配套技术模式,提高杂粮杂豆标准化、机械化生产技术水平。

三是开展特色杂粮杂豆标准化生产示范,在我区杂粮杂豆优势主产区创建一批杂粮标准化生产基地。推进绿色、有机等认证,健全投入品管理、生产档案、产品检测、基地准出和质量追溯等制度,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建设应用。加强投入品监管和风险评估监测,确保从田间到餐桌的质量安全。

四是在各优势产区扶持建设杂粮杂豆加工产业基地,推进杂粮杂豆分等分级与精深加工,开发营养健康、药食同源的功能性产品,建立一批优质杂粮杂豆原产地生产保护区。提升加工规模和水平,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要在支持现有品牌的同时,打造开发新的名、优、特加工品牌,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努力提高加工品质和品位,培育和开拓国内外市场。

四、推进杂粮杂豆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大力支持杂粮杂豆科技创新。加强对我区主要农作物品种资源创新与选育的研究支持力度。加大农科教、产学研大联合,开展种质资源创新,逐步建立杂粮地方种质资源库,为我区杂粮种质多样性保存、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重点在高产优质品种选育、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高产高效栽培、优质原料基地建设、加工关键技术以及特有功能成分提取与加工等方面进行探索。

(二)加强杂粮杂豆政策扶持。指导我区杂粮杂豆优势特色作物及产品的“三品一标”认证工作,构建高效、绿色有机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加强对企业资金、人才、技术和政策等方面支持,使其发展成为规模型龙头企业,积极支持企业引进和创新高新技术,利用区位优势,研发具有高附加值的深加工农产品,提升产品档次,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的整体效益。进一步加强和促进产业协会、产业联盟等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产学研紧密结合。

(三)加强杂粮杂豆全产业链信息平台建设。由生产技术服务,拓展到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信息预警分析服务,构建涉及农户、加工企业、收储企业和农技人员的信息采集渠道,加强市场分析预判,及时发布杂粮杂豆供需信息,逐步形成生产和市场信息的良性互动模式,稳定杂粮杂豆种植面积、提升市场竞争力,保障农户和企业的利益。

(四)加大宣传引导科学消费。中国是世界杂粮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目前因饮食结构不合理已造成我国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病人达到30%以上,食用燕麦、荞麦、谷子等杂粮杂豆具有降低“三高”的作用,应广泛宣传杂粮杂豆的营养功效和保健功能,倡导科学健康生活方式,扩大消费市场,提高消费者对杂粮杂豆的认可度。

(五)加强农企对接,发展订单生产。充分发挥我区杂粮杂豆产区集中、环境污染轻、品质好、商品率高、种植规模大的优势,积极引导大型加工企业建立生产基地,与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专用品种订单生产,实现优质优价,提高种植效益,调动农民发展杂粮杂豆生产的积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