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种业发展近20年时间 堪比发达国家近百年种业发展历程

近日,我国育种家选育的新型耐盐碱性水稻——海水稻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海南南繁基地从上千份海水稻材料中,已挑选出176份优良品种,今年将首次在全国大范围试种。种业是农业产业链最顶端的明珠,现代种业的竞争实质上是种业科技的竞争。我国种业发展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近百年的种业发展历程。

如今,以科技为支撑、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共识已经形成,专家挂职兼职、成果作价入股、平台共建共用等科企合作模式方兴未艾。品种权益改革的推进、成果转化平台的建立,有力推动了种业成果转化,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强化了科研瞄准市场的创新导向机制。最新数据显示,企业获得新品种权数量已超过科研单位,成为育种创新主体。

尽管如此,我国种业科技创新的短板依然明显: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加快与创新利用效率不高并存,资源精准鉴定、挖掘利用亟待加强;科研育种人员多、投入大与产出转化效率不高并存,工厂化、流水线式的现代育种体系建设亟待加强;我国生态多样、物种丰富与特色作物种业发展滞后并存,特色作物品种研发、种子种苗生产亟待加强;种业企业多、发展快与核心竞争力不强并存,企业科技创新亟待加强。

放眼世界,种业科技形势正发生深刻变化。20世纪以来,全球种业科技先后经历了矮秆化、杂交化、生物技术3次技术革命。当前,世界范围内以“生物技术+信息化”为特征的第4次种业科技革命正在孕育:以生物组学为代表的前沿学科揭示了性状形成机理,理论突破正在形成;以基因编辑为代表的技术进步,使育种定向改良更加便捷;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研发平台集成了生物技术和智能技术,品种“按需定制”正成为现实。

由此看来,第4次种业科技革命对我国种业发展既是巨大挑战,也是难得机遇。过去有人常讲,“洋种子按粒卖,国产种子论斤称”;还有人说,“大路货泛滥,同质化严重”,都是种业科技不强、种业创新不够的体现。那时,一些种业企业“换个车灯就是一辆新车”的所谓“新品种”层出不穷;掌握大量人才和资源的科研院所以论文为导向,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应当说,虽然我国种业基础科研有优势,但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能力梯次递减,没有形成产业优势。

种业创新要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加快培育种业发展新动能。要加强基础研究,遵循种业科研专注性、长期性、系统性的特点,加快前沿学科发展,再造像杂交水稻一样的突破性成果。同时,要创新体制机制,调动科技人才的创新积极性,以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一体化创新机制。

值得强调的是,构建一体化创新机制的关键是推动种业创新资源和人才向企业流动。要深化科企合作,推动种业企业和科研单位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加快种业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鼓励企业联合成立公益性产业创新研究机构,推进科技资源整合和产学研深度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