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种业管理创新“三招鲜”

本报记者莫志超

近年来,随着种业管理改革的不断加强,“放管服”理念越发深入,种子管理部门的角色正在发生着转变,从过去单纯的管理者开始向产业服务者转型,更加突出对于种子企业和农民的服务。在一系列改革的推进下,多地的种业发展呈现出了新的态势。近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湖南省农委在种子管理方面出台一系列改革措施,为种业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1

怎样让政企关系更融洽?化繁为简突出人性化服务

在种业管理中,政府部门和种子企业之间的关系有些微妙:一方面,企业往往不愿意受到政府的过多干预,希望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生产上;另一方面,企业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又离不开政府在政策上给予的直接支持。

“要想处理好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就必须在管理和服务两方面达到平衡,既不能总是‘猫捉老鼠’,也不能变成‘放任自流’。”湖南省农委种子处处长许靖波认为。

种子管理的重点之一就是种子抽样检测,企业生产销售的种子是否符合真实性规定、是否涉及转基因、质量过不过关等,都需要管理部门到市场上进行抽样调查。然而即便是简单的抽样,也一度让湖南的管理部门和种企犯了难。

“过去,仅仅在湖南省农委系统内,就有法规处、科教处、种子处、执法总队四家单位涉及种子检测,每逢抽样集中期,一家单位发一遍文、抽一遍样,企业叫苦不迭,管理部门也耗费人力物力。”许靖波表示。

为了能让企业少在“被检查”上浪费时间,让企业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生产当中,湖南省农委种子处积极与农委各机构展开协调,推行职能整合。“现在,种子处统一负责全省的种子抽样和检测,各归口单位如果有抽检任务,我们会向他们提供样品,如果没有硬性任务,我们则直接将检测结果进行反馈,减少不必要的流程。”许靖波介绍。

除了在抽样检测的环节上进行简化,湖南省还开创性地实施了更加人性化的处罚管理措施。过去的执法实践中,根据《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企业的品种一旦出了问题,可能会面临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主证被吊销的结果。

种企的生产经营许可证被吊销,意味着企业不再具有生产经营种子的资质,等于宣判了企业的“死刑”。湖南省农委种子处经过研究发现,如果在处理违法行为时,不涉及生产经营的主证,而仅对副证进行吊销,更能起到双赢的监管效果。“吊销了企业的副证,涉事品种就不能在市场上流通了,起到了规范市场的作用;同时,企业的主证得到了保留,这样可以引导企业吸取经验教训,在以后的生产经营中更加重视诚信。”许靖波分析。

湖南的种业管理创新还不仅仅停留在制度设计上,如今,种子企业如果想办理相关的业务,可以享受到“三不一个样”的服务承诺。“以前,管理部门总是高高在上的姿态,企业难免要跑腿跑关系,现在我们做出承诺,能电话解决的问题不用亲自来、能发邮件办好的业务不用送材料、普通办事员能处理好的事不需要企业老总出面、效果都是一个样,就是要强化管理部门的服务属性。”许靖波表示。

2

怎样让品种评价更公平?联合测产全程跟踪监督

对企业的服务工作做好了,接下来需要考虑的便是如何能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品种是种业市场竞争的核心,也是企业的生命。就如同政府部门会针对品种质量加强管理一样,企业也希望自己的品种能够处在一个更加合理、公平的竞争环境中,而这离不开政府部门的针对性建设。

企业的品种想要通过审定上市销售,必须经过测产。但是,测产工作在试验点进行,离管理部门和企业都比较远,企业担心自己的产量被少报,管理部门则担心试验点报上来的数据有“水分”,如何让双方都心里有底?

“其实过去的测产并没有问题,只是缺少监督,从2015年开始,湖南省在全国率先实施了联合测产制度,由我们省农委种子处、试验点所在市或县的种子管理部门和参试品种企业三方组成测产组,对收割、称重的全过程进行监督。”许靖波介绍了湖南省在提高测产公平公正方面的做法。

但是,全省的测产点有很多,如果每一个测产点都投入精力,会不会顾及不到?“我们的测产组只负责监督,具体工作仍由测产点负责。同时,对于企业我们采取的是申请制,企业可以根据情况自主选择是否参与测产。”许靖波解释。

通过专用的网袋和封口,测产组可以保证收获上来的稻谷原封不动晒干称重,避免人为干预。在联合测产制度实施的效果下,企业对测产数据更加放心了。据了解,在制度实施第一年,还有17家企业报名参与了联合测产,而到了去年,则没有一家企业提出申请。

品种通过审定只是拿到了证书,好不好还得看种的效果。长期以来,品种的推广应用基本依靠品种展示,企业通过展示来宣传品种,农民则通过展示来挑选品种。“但是,品种展示的周期比较短,效果也有一定的地域性,农民种在地里的效果不一定就很好。”在许靖波看来,如果仅仅依靠品种展示,可能会给农民和企业双方都带来风险。

传统品种展示的弊端,主要是对品种评价的时间跨度太短。为此,湖南省特意拉长了评价周期,将跟踪评价加入到了品种展示当中,针对品种在展示之后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我们的跟踪评价主要是对表现有波动的品种给出预警,向农民和企业双方提示风险,同时也相当于建立了品种的‘退出机制’,让品种展示不再‘一次说了算’。”许靖波介绍。

据了解,针对品种跟踪评价项目,湖南省去年一年总共落实了3600多万资金。由此一来,不仅跟踪评价的效果得到了保障,还将以前分散在农技推广、粮油经作等各个归口单位的品种展示集中了起来,更加方便农民和企业之间建立紧密联系。

3

怎样让优质品种脱颖而出?好不好吃成为审定指标

去年,《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国家级)》进行了修改,首次将品种分为高产稳产、绿色优质和特殊类型三大类型。对于水稻来说,这意味着产量不再是唯一受关注的要素,米质得到了更多重视。

与此相呼应,全国多地都相继举行了大米食味评比大会,邀请专家和消费者对市场上的大米米质进行点评,以此来突出对于水稻米质的关注。湖南省也召开了食味鉴定大会,但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湖南省的食味鉴定,鉴定的是待审定品种,好不好吃成为了水稻能否评上优质米的关键指标。

“实际上,湖南省的品种审定标准比国家标准修改的要早,并且力度更大,我们直接将食味评审结果作为了品种审定的依据。”许靖波表示。据了解,根据湖南省的审定标准,水稻如果成功审定为“优质米”,那么在产量指标上会有相应“优惠”。例如,一等优质米,产量可以放宽15%,二等优质米,产量可以放宽10%,三等优质米,只针对早稻和中稻,可以放宽5%。

既然将食味作为了审定指标,企业自然关注食味鉴定环节是否科学合理。在食味鉴定的具体设置上,湖南省农委种子处也是下足了功夫。首先,他们会选出市场上公认的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一等优质米和一个二等优质米品种作为对照。而待审品种只有通过了传统优质米审定标准下的数据指标才有资格被列为鉴定品种。

由管理部门、科研单位、育种企业和加工企业的代表组成鉴定小组进行统一品尝,统一打分。待审品种的平均分只有超过了一等优质米对照品种,才可以被审定为一等优质米,超过了二等优质米对照品种,才可以被审定为二等优质米。而分数低于二等优质米对照品种的待审品种,即便传统的数据指标都合格,也不能被审定为“优质米”。

有的企业可能有疑问,为什么不让消费者参与食味鉴定。对此,许靖波也给出了解释。“食味鉴定涉及最终的审定结果,必须确保公正。普通消费者虽然有话语权,但缺少专业背景和鉴别能力,很难一次性区分出几十个品种的好坏。”许靖波说,“但同时,我们也尊重来自市场的意见,加工企业就正是代表了市场端的需求参与到食味鉴定当中的。”

得益于品种审定标准的改革,一大批优质米品种脱颖而出,仅2016年一年,湖南省就审定了4个二等优质米。同时,最终获得审定的优质米更加符合“优质”的属性。去年,湖南省参加食味鉴定的品种超过了100个,但最终获得成功获得审定的只有10多个。“新的审定标准下评出来的优质米,更受市场欢迎,也让农民获得了更多的收益。”许靖波表示。

责任王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