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农民用上大数据 产品产销更便捷

4月9日电 刘正念没有想到,自己经营的米粉厂,3年前还是一家“小作坊”,销售对象主要是当地村民;如今,大数据助力产品畅销全国,年销售额从200万元跃升至3000万元,增长了10余倍。

刘正念是贵州遵义市汇川区的返乡创业者,2007年回乡接手祖辈传下来的米粉生意。“历史比较悠久了,但多是在本地卖,外面没有太大的市场基础。”凭借在外务工多年的经验,刘正念除了建立常规的销售渠道外,还积极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但由于产品知名度不高,仅在当地有“名气”,销量一直保持在逐年小幅增长阶段。

2013年,大数据打开刘正念米粉厂的销量。刘正念开始建立自己公司的官方网站,并在“阿里巴巴·遵义产业带”“中国农高网”上线“杨老大”米粉产品,迈出公司电子商务化第一步。此外,她还与汇川区内电子商务公司达成合作协议,让“杨老大”米粉产品上线多家电商平台,迈出走向全国市场的关键一步。

“借力大数据,企业有活力,能够进行精准销售,增加产品附加值。”刘正念说,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不信赖,归根结底还是产品信息不够透明化。因此,刘正念与亿易通公司合作,引进STS安全追溯体系,为产品贴上了唯一不可复制的“身份证”,消费者可以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进行可信认证和安全追溯,产品安全“看得见”。

这是遵义市亿易通科技网络有限公司通过“重要产品监管追溯云”平台,为杨老大米粉定制的唯一不可复制的“身份证”。“通过我们的平台,消费者可以查询到产品的生产环境、生产情况以及原料来源等产品信息,让消费者可以买得放心、吃得安心;又可以帮助商家追溯每一批次产品的市场去向,帮助企业进行市场分析,按需生产。”亿易通科技网络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纯华说。

同刘正念一样,享受大数据带来产销便捷的人,其实并不少,汇川区团泽镇大坎村村民杨昌绪便是其中之一。“利用大数据进行‘订单式’生产,解决了产品卖给谁、怎么卖难题,销售渠道变广了。”杨昌绪说,按照订单的数量种植、采摘蔬菜,流通的中间环节少、销路广,农民收入多。

2017年,汇川区投入大数据扶持资金超过5亿元,建成贵州典型示范项目4个,各行业大数据运用超过40项,深入推进大数据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持续推动产业发展和服务改善民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返乡创业,产业有了基础,产品产销不再费力。

如今,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正在贵州开展。依托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的区位优势,贵州正全面探索开展大数据与农业、企业、服务业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发挥出大数据在助推脱贫攻坚中的巨大潜力,帮助更多贫困群众用上大数据,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助推农产品走出乡村。

大数据释放的红利,已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与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借助大数据发展的东风,贵州通过抓以销定产、以销促产、产销互动和抓流通体系等手段,结合自然禀赋和产业实际,创新农产品产销对接机制,充分发挥大数据作用推动“黔货出山”,为更多农村贫困群众带来实惠和便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