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院士”邓秀新——把科研成果书写在大地上

湖北日报讯 图为: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文俊 通讯员 龙华 夏克俭邓秀新院士在田间指导研究生。 (资料图片 华中农业大学供图)

图为:邓秀新院士在位于华农的国家柑橘育种中心。(资料图片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文俊 摄)

“感谢这个科技创新飞速发展的伟大时代,让我们生逢其时。”4月2日,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校长邓秀新摘得“突出贡献奖”,奖金200万元。这位新中国首位果树学博士,使中国脐橙由进口变成出口、使我国柑橘事业跨入世界先进行列的领军人说,农民是最好也是最脆弱的经济学家,新技术新品种的普及不要讲技术上可行,要讲经济上可行,坚持“科研选题从生产中来,科研成果回到生产中去”。

让中国一年四季都有新鲜柑橘

“我们在屈原故里秭归发现一种棕色橙子。”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时,邓秀新院士在办公室里手捧4个橙子,开心如孩童般。他说,新发现的品种命名“棕橙”,与“忠诚”同音,将开发成旅游产品,成为当地的地理标志产品。“柑橘维C含量最多,营养丰富。”在国家柑橘育种中心的一颗颗果树下,邓秀新院士如数家珍地介绍柑橘的种类和特征,望向果树的眼里满满都是爱。

每年元旦,南方爽口的椪柑行销全国。春节前后,砂糖橘、秭归晚熟脐橙、春甜橘发力果市。到了5月,“花果同树”的夏橙进入采收季。7月流火,云南玉溪的橘子准时上市,紧接着,鲜嫩多汁的琯溪蜜柚成熟。蜜柚尚未下市,江西和广西的蜜橘开始抢滩九月的水果市场。国庆来临,湖北的蜜橘来了。等到11月,赣州脐橙,南丰蜜橘开始热销。

一年四季,国产鲜食柑橘不断档,在进入新世纪之前,并无可能。上世纪80年代初,邓秀新从湖南农学院本科毕业后考入华中农业大学。那时,邓秀新就有一个很朴实的愿望:要使我国也能像美国一样,一年四季都有新鲜柑橘。

十几年来,邓秀新带领团队,让不可能变为现实,使中国脐橙由进口国变成出口国,让中国柑橘产业跨入世界先进行列。从国外的品种引进到品种培育,到新栽培模式的创新,到产后处理,再到市场营销,邓秀新团队的研究覆盖了整个产业链,支撑了整个柑橘产业体系。

在他主持下,中国首次建立起柑橘原生质体分离、细胞融合、培养及再生技术体系,揭秘了“甜橙基因组”。他说,中国生产了全球1/3的柑橘,而在柑橘研究领域也达全球一流水平,在细分领域甚至能领跑。目前,我国柑橘年产量超过2900万吨,居世界第一位。

让宜昌成为世界最大的蜜橘产区

柑橘是湖北省第一大水果,是三峡库区、丹江库区移民安置的首选产业。

“寒冷地带的稻米质量最佳,干旱山区的黄连药效特别高,山沟里长出的柑橘最好吃……”三峡库区人口多、土地少,邓秀新深谙作物生长“顺境出产量,逆境促品质”的道理:要种品质最好的柑橘,带动当地百姓致富。

十几年来,他带领团队组织力量在湖北柑橘优势产区秭归、宜昌、丹江口建立了3个国家现代农业(柑橘)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在秭归、丹江口建立了2个良种繁育中心,如今秭归良种繁育中心已成为湖北省最大的柑橘现代化供苗中心,其年出圃能力达100万株以上。先后选育了“华柑2号”“早红”“伦晚脐橙”等品种,并研发建立了一套柑橘留树保鲜技术体系,使湖北省成为全国柑橘鲜果供应期最长的省份,基本达到周年有鲜果,实现了晚熟晚采晚上市、与赣南等地错开上市的目标,种植效益大幅提升。

目前,秭归县和兴山县80%以上的果园已更换为新培育的脐橙品种,其中晚熟品种面积达30余万亩,每年增加效益约10亿元。研发推广了地表覆膜增糖、果园密改稀、隔年交替结果等技术,蜜柑产量、品质和效益稳步提升,使湖北宜昌成为我国乃至于世界最大的蜜橘产区,技术上引领全国。

熟悉邓秀新的人,更多的时候把他看作一个战略科学家,他为全国柑橘产业结构调整提出的指导意见因其战略眼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而备受当地政府部门和柑橘科技工作者高度赞赏。邓秀新谦虚地说:“我是个农业科技工作人员,除了专业知识外,只是多学一点社会学、经济学等知识,希望所提出的意见具有可行性和先导性,老百姓才能从中得到好处。”

2007年12月,在出任华中农业大学校长半年后,46岁的邓秀新摘得我国科技领域的荣誉桂冠,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两院院士。

他是“农民的财神”

邓秀新出生于湖南宜章一个偏远小山村,家境贫寒。儿时上山砍柴,他经常见到山沟里生长的野橘子,“儿时记忆成了我的研究对象。”

读高中时,为了凑点学费,邓秀新和姐姐一起上山采摘野生枇杷叶,妈妈负责切成条状并晒干,然后由邓秀新挑到隔壁的省份广东去卖。长期营养不良,这个当时身高不到1.6米的少年郎,挑着两个麻袋,负重五六十斤,来回160里山路,足足走3天,才挣到8元钱。

从懵懂的乡野少年到“柑橘院士”,邓秀新初心不改,几十年如一日奔波在基层,我国绝大多数种植柑橘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也因此被果农称作“农民的财神”。三峡库区移民时,已是大学副校长的他借宿在农民家里。同行的人说:“哎呀,您不能住这里,这怎么住啊?”可邓秀新安之若素,“晚上睡得特别香。”

“帮助农民时,不要讲技术上可行,要经济上可行。”邓秀新说,农业一定要务实,农民是最好的、也是最脆弱的经济学家,科技工作者服务的对象不管是企业还是农民,一定要能让他有收入,经济行为一定要符合经济规律。

作为一个农业科学家,邓秀新希望科研成果能书写在大地上。这位农民的儿子心中一直心系扶贫。他说,农民最经不起折腾,扶贫一定要多方调研形成合力。要做大一个农业扶贫产业,需要利用好政府、科技和市场三种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