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种子怎会长成如此奇怪的芦笋?


不久前,崇明的张先生给新闻透视打来电话,说三年前他从农科院购买的一批进口芦笋种子似乎不太对劲,种出来的芦笋不仅不饱满不光滑,还频频出现笋头分叉的情况,那模样就像柄小扫帚,根本卖不出去。到底是什么环节出了问题?来看记者调查。


记者见到张后青的时候,他正和父母一起在摘芦笋头部开叉的部分。满地芦笋,都是他早上4点起来,辛辛苦苦采摘的,可这满地劳动成果,也是他的心病所在。

张后青给记者看了他家的芦笋:这个你看,都是很老的,很粗糙的,损失很严重的,卖都卖不掉了,基本上都是这样的,我种了20亩地。

张后青全家种芦笋已有整整十年,按照以往经验,第一年播种,第二年育苗分株,到了第三年就可以采摘收成。

可3年前他用一批新种子种出来的芦笋,却跟一般芦笋很是不同,这分叉的长相模样是他们家以往从来没有见到过的。

张后青指着地里长着的芦笋,告诉记者,像这样子的就卖相不好了,就不好卖了,明天就像扫帚一样了,全部都裂开了。

不止张后青家的芦笋出了问题,和他购买了同一批种子的农户们,种出来的也是这般模样的芦笋。他们说,普通芦笋头部不散花,茎秆壮实,3元一斤随便卖,而像这样的散花芦笋,就算卖2块5一斤,还得看有没有人敢收。

芦笋种植户吴中利告诉记者:人家要哪个,你比一比,卖不掉,哪里卖,损失大概十万。

农户们说,这种子还是进口的,据称是格兰德品种,是通过卫康蔬菜合作社从农科院购买的,每罐8200元,据说能种6600多平方米地,他们总共买下了10罐。

于是记者找到当时代买的卫康蔬菜合作社,负责人也是满肚子委屈,因为农户们天天来讨说法,他们只能先把这些散花芦笋全部收购再找销路。负责人说,他们也不想继续"背锅"了,已经在跟农科院接洽此事。

卫康蔬菜合作社负责人韩帅说:我觉得应该是种子的问题,农科院说会出面解决,但是在跟领导商量,还没有给我们回复。

记者从这个品牌芦笋种子的美国公司官网看到,该品种应该是笋头紧实的芦笋,记者又把崇明农户碰到的问题通过邮件方式告诉该公司,对方表示,此前从来没有收到过此类投诉。而这个品牌的种子在网购平台上也比比皆是,产品卖点也是不会散头。

那么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记者前往上海市农科院了解情况。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这批格兰德品种的芦笋种子是改良品种,一般种到十几厘米时就要收割,一天摘两次就能有效避免头部开叉的问题。

上海市农业科学园艺所工作人员龚静拿出手机,给记者展示:这个是我们前天下午采过的,第二天早上再采,这个时候拍的,如果前天下午不采的话,那就是长得很高,五六十公分,那就是容易散头了。

那么,真的只是采摘技术的问题吗?根据相关规定,正规进口种子的经营单位 必须具备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进口种子审批文号和引进种子检疫审批单,这三证缺一不可。于是记者提出能否查看这批种子的相关凭证,此时对方承认,这批种子引进时换过供应商,确实没有走常规的流程。

上海市农业科学园艺所科技人员陈利明告诉记者:尽管换了一个公司需要重新审批一次,但这个流程是我们没做好,当时我们进来也比较急,代理公司也没打给我们。

上海市农业科学园艺所所长朱为民告诉记者:工作人员对这个品种进行了引进,并没有对芦笋,在地里面达到40公分不开花,这个性状,没有进行评估和研究,这是我们工作人员失误的地方。

负责人介绍,这一批种子总共引进了13罐,除了投诉的这几户外,其他农户他们也已经在主动对接,争取妥善处理后续事宜。

根据相关规定,我国正规进口的种子应该都拿的出"三证",而这批进口种子却拿不出齐全的证明,也就不得不让人对其来源存疑。到底是没有走引进程序的进口正品,还是压根儿就是冒名顶替的山寨货呢?希望有关部门能引以为戒,在进口种子的采购、引进过程中,严格遵照相关流程手续,以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否则,种子质量有问题,最终受伤最多、付出巨大代价的还是农民兄弟。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瞿轶羿 见习记者:朱齐越 摄像:沈佳骏 唐晓蒙 范饱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