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技报》:把脉问诊开“药方” 我省道地药材产业技术发展研讨会侧记

《河南科技报》,3月27日:第A7版,百姓关注

把脉问诊开“药方”

——我省道地药材产业技术发展研讨会侧记

编者按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支持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

3月23~25日,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郑州综合试验站在郑州组织召开了河南省道地药材产业技术发展研讨会。会议围绕我省道地药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省农业厅、省科技厅、省中医药管理局等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我省科研教学等单位的专家以及我省道地药材产区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技术负责人、中药材加工企业技术代表等70多人参加了会议。

我省是中药材大省

我省中药材资源丰富,种类众多,是我国大宗道地药材的主产区,中药材品种数量、种植面积均居全国前列。四大怀药、连翘、山茱萸、辛夷、杜仲、金银花、丹参、冬凌草等17种道地中药材种植面积、产量及质量在全国居领先地位。禹白芷、裕丹参、杜仲、卫红花、山茱萸等已成为全国知名道地药材品牌。地黄、山药、辛夷、山茱萸、杜仲、山楂等10多种中药材特色加工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已有60多种中药材成为大宗中药材主流产品,生产规模及产品销量全国领先。

2017年,我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近500万亩,总产量100万吨,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前列。但是,栽培管理技术落后、规范化种植水平低等突出问题严重阻碍了我省中药产业健康发展。

权威专家把脉问诊开“药方”

针对我省中药材产业技术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与会专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为我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献计献策。

针对中药材种苗市场不规范、规范化种植技术偏低、农药残留超标等我省道地药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与会专家分别以我省道地药材菊花、金银花、丹参、桔梗为例,作了种苗繁育技术、品种遗传改良、规范化种植、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相关内容的专题报告。省农业厅中药材生产技术服务中心研究员陈彦亮、河南农业大学高致明教授、山东省农科院植保所于毅研究员、省农科院芝麻研究中心梁慧珍研究员分别进行了“河南省中药材发展现状与趋势”“丹参、菊花生产关键技术”“中药材害虫防治技术研究进展”“花类中药材育种技术与利用”等技术讲座。专家讲座切中时弊,对指导当前我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负责当地金银花生产技术推广的封丘县农牧局高级农艺师王广军告诉记者,通过这次会议,他不仅了解了中药材生产形势,而且学会了新的生产技术,回去后要将新技术、新理念传播给广大种植户。禹州市中瑞农业园林有限公司李西尧种了385亩地的禹丹参,由于前两年管理跟不上,缺乏技术指导,一直赔钱。通过省农科院的专家指导,现在每亩地毛利润在5500~6000元。听了专家讲课,他信心更足了。

与会专家认为,我省各地要积极贯彻落实省政府发布的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传承发展中药材生产技术,大力推进中药材安全生产,建设从产地到应用、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推广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环环相扣的中药材安全体系,保证中药村优质、安全、可持续发展。

跻身中药材产业技术研发“国家队”

2017年,为了支撑我国中药材产业发展,农业部设立了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根据农业部的部署,在全国中药材主产区设置了27个综合试验站。去年7月,依托我省农科院植保所,我省设立了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郑州综合试验站。郑州综合试验站的启动运营标志着我省中药材产业技术科研有了“国家队”。

郑州综合试验站针对我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问题和技术需求,以封丘、温县、新县、禹州、嵩县5个示范县为基地,加强中药材基础研究,筛选优良品种,继承和挖掘道地中药材生产和产地特色加工技术,针对当地中草药材主要病虫害,开展绿色防控技术研究。同时,与企业结合,加快中药材综合开发利用,为我省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试验站站长鲁传涛研究员在谈到今年工作重点时指出,郑州综合试验站要做好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工作,推动传统生产技术优化升级,不断提高中药材品质,实现优质中药材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省农科院副院长卫文星在讲话中指出,各地要以研讨会为契机,保护道地中药材品牌,推广“品牌+企业(合作社)+农户”形式,带动产业提质增效,帮助农民增收致富,进一步推动我省中药材产业发展。

(本报全媒体记者 郭俊娟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