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民用行动证明种田挺好

寒窗苦读,金榜题名,跳出农门,是许多农民最朴素的梦想。但福建省光泽县崇仁乡金陵村的陈健,大学毕业后,却放弃北京稳定的工作,回村种地,当起一个职业农民。

1986年出生的陈健,在家排行老二,上有兄下有妹。在北京干了5年后,陈健回到光泽。他发现村里虽然有拖拉机耕田,但插秧、收割、喷药等农活还完全依靠人工。特别在烟后稻抢插期,村民更是迎着星星出门,伴着月亮回家。有些劳动力薄弱的家庭,实在没办法,只能让良田“闲”在那里。

陈健觉得特别惋惜,于是决定流转土地,把前几年攒下的积蓄全部拿出,购买插秧机、收割机等农机设备当一个新型的职业农民。

为了尽快掌握农机技术,陈健积极参加县农业局举办的农机使用培训班,并自费到建阳、邵武等地观摩取经,之后又在自家6亩责任田里尝试使用机插播种并获成功。

首战胜利,陈健信心十足。2014年,陈健与当地6户村民注册成立光泽县新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并将自己流转来的水田拿出50亩进行机插试验。秋收后,经过严格的比对,使用机插的亩产量最差的都与人工插秧的持平,有些机插田,亩产量比人工的高出50公斤左右。合作社股东之一的吴先春算了一笔账:机插每亩费用130元,一人操作,每天可播种16至18亩,而人工插秧,熟练工一天最多只能插1亩,除了工资还得包两餐饭,每亩最少要260元的开支。

村民看到使用机插费用节省一半,又不耽误农时,还能保证产量,便纷纷找到陈健,要求加入合作社。2015年,入社成员达50多户,机插面积增加到400亩。到2017年,凡是周边机器能开到的地方,村民都与合作社签订合约,机插面积近800亩。看到儿子得到那么多村民的认可,父亲主动帮助陈健打理合作社。

随着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增多,原来添置的几台农机设备根本无法满足村民的需求。2016年,合作社依托上级农机补贴,又投入40多万元,先后购买了旋耕机、各种型号的插秧机、植保机及无人喷药机,并建起工厂化育秧大棚。同时合作社与村民约定,凡入社村民,所有农机设备免费使用,使用者只要自己购买燃油即可。

“有了机械化,种田变得轻松了。插秧有插秧机、割稻子有收割机、洒农药有无人机,现在只要每亩支付205元,合作社不但包播种,连买稻种、育秧苗都统一承包了。”合作社的陈海龙说。

村民大部分都加入合作社,对那些没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陈健则把他们的田流转过来,按年支付租金。对无法流转的山垄田,陈健就竭尽全力帮助他们。合作社的吴远俭50多岁,因病无法下田干活,陈健便把他家2亩田承包下来,除了收他的种子款外,其余如插秧、喷药全部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