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对种业体制再次动刀,推动企业化改革

种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命线,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

12月24日,即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闭幕当晚,国务院副总理汪洋主持召开扶贫开发和现代种业工作座谈会,他在会议上作出上述表述。

汪洋称,要深化种业科研体质改革,着力培育壮大“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组织好良种重大科研攻关,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繁育基地建设,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建设种业强国。

第二天,即12月25日,中国政府网正式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提出,要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建设种业强国,为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农林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根本性保障。

长期以来,中国种业的科研力量集中在农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而作为市场主体的种子企业科研实力较为薄弱,获得国家科研资金支持也有限。

申银万国农业分析师赵金厚称,种业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种子科研体系体制的改革,应让商业化育种由原来的科研院所主导,转向种子企业主导。

赵金厚解释,一方面,中国种子企业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结构,研发能力薄弱。另一方面,科研单位的研发能力却过剩,没有跟种子企业很好对接。

上述《意见》明确指出,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鼓励种子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股份制研发机构,鼓励有实力的种子企业并购转制为企业的科研机构。确定为公益性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在2015年底前实现与其所办的种子企业脱钩,其他科研院所逐步实行企业化改革。

与此同时,《意见》还提到,要发挥现代种业发展基金的引导作用,广泛吸引社会、金融资本投入,支持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鼓励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合作。国家各科研计划和专项也将加大对企业商业化育种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育繁推一体化”企业。

谈及目前的种业市场,赵金厚用“混乱,假冒伪劣品种多,企业不规范,大企业少”来形容。

可以预见,种业并购将成为必然趋势,而具有“育繁推一体化”的种子企业定是其中的获利者。

不过,赵金厚称,种业企业并购已持续多年,但被并购的大多数种子企业只是销售公司,并没有自己的品牌和研发技术,这也是中国难以出现国际种子集团的原因之一。

“国外对种企投入大,我们企业小,太分散,没有那么多钱投入进去。”赵金厚建议,应促进优质企业形成合力。

事实上,国务院扶持种业的政策已经出台多个,其中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底国务院印发的《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要求,到2015年,中国将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前50强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达到40%以上;到2020年,培育一批育种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农作物种业集团,前50强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达到60%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