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致敬中国种业十大杰出人物!看看都有哪些专家

3月20日,全国现代种业发展推进会上,首届中国种业十大杰出人物推介活动结果揭晓,赵振东、盖钧镒、朱英国、赵久然、程式华、许勇、王义波、杨远柱、徐福春、黄长玲获得“2012-2017年度中国种业十大杰出人物”荣誉称号。

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为杰出人物颁发证书。(摄影:汪明明)

近年来,我国种业深化改革和现代化步伐进一步加快,涌现了一大批无私奉献、不懈追求、投身种业改革发展的代表人物。2013-2014年,农民日报社和中国种子协会联合举办“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推介活动,引发强烈反响。

2017年,首届“中国种业十大杰出人物”推介活动启动,活动由农民日报和中国种子协会共同主办,从73名候选人中选出十位人物,授予荣誉称号,以大力弘扬中国种业精神,锐意进取,勇于创新,推动我国现代种业发展。

“2012-2017中国种业十大杰出人物”名单


赵振东 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

盖钧镒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教授 ,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及农业部大豆 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 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朱英国 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已故)

赵久然 北京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农业部玉米专家指导组组长

程式华 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全国超级 稻研究与推广专家组组长

许勇 研究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西甜瓜首席育种家,北京农科院蔬菜中心 主任

王义波 研究员,北京联创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育种家

杨远柱 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隆平高科种业科学研究院院长

徐福春 高级农艺师,辽宁东亚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黄长玲 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遗传育种中心主任

赵振东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院士

赵振东院士潜心小麦遗传育种研究30年,坚持“品质与产量同步提高”和“优质专用到优质兼用”的小麦育种理念,创建了“优质高产”和“超高产广适”育种技术体系,攻克了小麦“品质与产量负相关”及“超高产与广适性相矛盾”的育种难题。探索出产量和品质协同提高的亲本选配模式,使杂种后代兼具优质高产个体的频率显著提高。

以品质和农艺性状在育种全过程同步选择为主线,以早代个体的沉降值和淀粉膨胀体积选择为突破口,提高蛋白质和淀粉品质;建立了高产优质小麦育种技术体系。以阶梯杂交聚合优异基因、抗性和产量同步提高的种质改良和亲本选配为基础,以前期重稳健、中期重株型与繁茂性、后期重育性、茎秆质量和叶功能选择、产量三因素均衡提高的全生育期选育为主线,集成建立了小麦超高产育种技术体系。

优质面包面条兼用小麦济麦20是我国第一个面包面条兼用型强筋小麦。超高产广适小麦济麦22创亩产789.9公斤一年两熟制下冬小麦高产纪录(2009年),已累计推广2.35亿亩,连续7年为全国第一大小麦品种,是近30年来我国小麦年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

赵振东院士育成济麦系列品种8个,发表论文70余篇,引领了小麦育种方向,推动了小麦产业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国内20家育种单位利用济麦系列品种育成衍生品系153个,已审定品种12个,科研及教学单位先后发表相关研究论文1000余篇;济麦系列小麦品种的育成和推广应用,推动了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建设,促进了民族种业的发展。

盖钧镒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教授

盖钧镒,大豆育种家,农业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及农业部大豆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一生奋“豆”,成果卓著.他主持“七五”“八五”国家大豆育种攻关计划、“国家大豆良种重大科研协作攻关计划”。育成30多个大豆新品种,累计推广5000多万亩,其中南农1138-2和南农493-1成为我国南方大豆遗传贡献最大的亲本材料。

他搜集以南方大豆地方品种为主的资源1.5万份,建成世界第三大大豆种质资源库.他潜心研究并出版了《中国大豆育成品种系谱与种质基础(1923-2005)》专著,揭示了中国大豆种质利用局限性和加强基因交流的紧迫性。

他提出了数量性状泛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方法、改良的植物群体关联分析方法,建立了与常规育种紧密结合的大豆分子标记辅助设计育种技术体系。

他曾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撰写了《现代生物种业工程发展战略研究》等战略发展咨询报告供国家相关部门决策参考。

他在山东圣丰种业建立院士工作站,开展大豆规模化现代育种技术体系建立和“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体系建立的试点工作,重点解决了种子企业商业化育种的技术需求,培养了一批种业育种技术骨干。

他创建的国家大豆改良中心成为我国大豆遗传改良理论和技术研究的平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盖钧镒院士从事科研教学六十余载,发表论著600余篇册,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19项,教学成果奖励2项。由于他的突出成就,获得了多项国家级称号及奖项。

朱英国

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

朱英国,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政府参事,中国工程院院士。1964年毕业武汉大学生物系留校任助教,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50余年来,朱英国院士始终站在科研第一线,带领研究团队,在杂交水稻育性基因克隆与分子机理、优异种质创新、新品种选育与推广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

先后培育出红莲型和马协型两种新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多个光敏核不育系,建立了一套标准的红莲型不育系原种提纯和繁殖程序,解决了红莲型杂交稻的产业化问题;选育出红莲优6、珞优8号、珞优9348、两优234、两优1318等高产优质稻组合近20个,国内外红莲型杂交水稻累计推广面积上亿亩,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为我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增收做出了巨大贡献。

先后在PANS,plantcell,nature plants等国际顶级刊物发表论文250多篇,合著《水稻雄性不育生物学》等专著四部,先后承担有国家“863”、国家“973”,国家支撑计划,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自然科学三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湖北省科技突出贡献奖等国家、省部级奖励10余项。

先后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120多名,博士后6名,他们大多已成长为科研骨干,在国内外科研战线上发挥着关键作用。2007年,朱英国院士带领团队所在学科发展为生物学国家级一级重点学科,2011年,获批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2015年,朱英国院士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带领团队始终奋斗在科研第一线,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更大贡献。

赵久然

北京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赵久然,二级研究员,北京市农科院玉米中心主任,兼任农业部玉米专家指导组组长。

他组织构建中国玉米标准DNA指纹库及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2015年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玉米品种“京科968”选育与示范推广,获2016年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该品种2016年种植面积超过2千万亩;

“京科糯2000”等系列糯玉米品种选育与推广,获2011年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京科糯2000”是鲜食玉米第一大品种,目前种植面积占我国糯玉米的40%以上;

玉米品种“京单28”的选育及示范推广,获2013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京单58”等系列优良玉米品种的选育与推广,获2016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系列专用青贮玉米种质创新、品种选育及应用;获2014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第一完成人;

玉米“浚单20”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获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四完成人;

2011年获得国务院“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 2015年获张海银种业促进奖一等奖;

2012年获北京市“推动北京创造”十大科技人物;2017年北京市农科院玉米研究中心获农业部“全国农业先进集体”。

程式华

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程式华研究员长期从事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在水稻遗传育种特别是在三系法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

他创建了培育籼粳中间型恢复系的技术与方法,突破了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选育超级杂交稻的技术瓶颈。选育出中间型恢复系中恢9308及杂交组合协优9308。该项技术解决了多年来籼粳杂种优势利用中杂种结实率偏低、籽粒灌浆差的难题,协优9308是我国首个获得国家科技奖的三系超级杂交稻品种。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创建了以提高水稻生育后期光合能力为目标的育种技术体系,精细定位了根长基因qRL7,为超级杂交稻育种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应用该项育种技术体系,育成了在生育后期光合效率高、根系活力强的“国稻”系列杂交稻品种。

他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育种理论和技术被育种同行广为应用,为提升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及应用水平作出了重大贡献。主编出版《中国超级稻育种》等专著,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SCI论文35篇,是国际和国内超级稻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论文被包括Nature和PNAS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引用3000多次。主持育成新品种20余个,累计推广7000多万亩,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其中“国稻6号”等6个品种被农业部确认为超级稻品种,“国稻1号”等4个品种10年次被农业部列为主导品种。获4项国家科技奖(2011年以来为2项)。

他紧紧团结全国同行,着力解决制约水稻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为我国水稻持续稳定增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许勇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主任、二级研究员京研益农(北京)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理事长

许勇研究员是我国蔬菜学科的领军人物。在蔬菜遗传育种与良种产业化开发等方面业绩突出。获得了“国务院特贴专家”等多项荣誉称号以及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他主持的“西瓜优异抗病种质创制与京欣系列新品种选育及推广”成果,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与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发表论文100多篇,SCI论文30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0项,审定品种27个,鉴定品种8个,品种权2个。

西瓜分子育种技术实现了技术创新:率先开展了第一代西瓜分子标记技术研究,绘制了全球第一张西瓜全基因组序列图谱与变异图谱。在此基础上鉴定出西瓜抗枯萎病、病毒病与白粉病以及果实糖积累和转运、瓤色、苦味等重要农艺性状关键基因,解决了我国西瓜育种血缘基础狭窄的难题。制定了西瓜SSR分子检测行业标准,构建了全球最大西瓜种质核酸指纹库。奠定了我国在西瓜基因组与分子育种上的领先地位。

西瓜育种及产业化创造了重大规模效益:选育出品质与早熟性突出的“京欣2号”, 2012-2013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唯一西瓜主导品种。“京欣3号”嫁接后皮薄口感品质突出,连续8年获全国西甜瓜擂台赛中型西瓜综合组奖。“京欣4号”抗病性与耐裂性大幅度提高,商品性突出,增产13.5%,是西瓜规模化生产基地成长最快的品种。主持选育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京欣、华欣、京嘉、京美等系列西瓜及砧木品种累计推广1400余万亩,带动农民增收,在我国蔬菜行业领域的发展方向起到了引领作用。

王义波

京联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研究员

王义波,1982年起一直从事玉米遗传育种研究。2001年辞职创建联创种业,是首批“育繁推”一体化企业,中国种业信用骨干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14年1月在“新三板”挂牌。

2011年以来,主持育成审定玉米新品种19个,其中通过国家审定9个;申报植物新品种保护41项,获植物新品种权32项。选育的“联创808”通过4大玉米主产区国家审定,2015-2017年种植180、600、550万亩;“裕丰303”通过东华北、黄淮、西北国家审定, 2017年种植650万亩;“中科玉505”通过东华北、黄淮海国家审定,2017种植300万亩。

联创种业独创“三渠道三品种独立并行协同发展”的种业市场运营模式,销售量连续两年成倍增长。2016年实现种子销售2146万公斤,增长90%,实现销售收入3.8亿元,净利润7464万元,增长328%。

王义波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2014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一名;2015年获第九届大北农科技成果奖一等奖第一名;2014年获科技部创业创新人才称号。

杨远柱

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员/副总裁

杨远柱,湖南沅陵人,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隆平高科种业科学研究院院长。杨远柱是水稻育种和粮食安全的辛勤耕耘者,已在水稻育种的道路上默默坚守前行了36年。

育成的湘早籼7号、湘早籼13号等常规早稻,迄今累计推广面积过亿亩。育成的株1S是迄今为止国内不育起点温度最低、育性最稳定的早稻两用核不育系,该不育系及其衍生系共选配出78个杂交早稻品种,推动了长江流域杂交早稻的发展。2007年,他进入“隆平高科”,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在国内率先建成水稻商业化育种体系,建立起首席专家负责下的分段式育种模式,实现了标准化、程序化、信息化、规模化育种。1999-2016年,他领衔的团队共育成审定水稻品种176个,其中国审品种40个,为中国种业自主创新树立了一面旗帜。

他利用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技术育成的矮秆抗倒优质两用核不育系湘陵628S及20多个矮秆抗倒杂交稻新品种,满足了机械化、规模化种植的需要。

杨远柱是锐意进取的育种人、种业报国的楷模,推动了杂交水稻的国际化。先后被聘为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等十余个专业机构的委员、理事或副理事长,是湖南大学等四所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Science》、《NatureCommunications》各1篇。他培养了一批水稻研发骨干。他选育的品种累计推广面积4亿多亩,为农民增收100余亿元。对中国水稻育种进步和民族种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徐福春

辽宁东亚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徐福春现为辽宁东亚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种子协会副会长。他一手创办的辽宁东亚种业有限公司拥有资产近12亿元,已经发展成为大型农业企业集团。

他是个来自于农村的普通人,从老师、技术员做起,兢兢业业,刻苦钻研,工作期间业绩突出。1991年他创办了辽宁东亚种业有限公司,公司也发展成为了集种子、肥料、饲料等的科研、生产、经营、服务为一体的大型农业企业集团,兼营金融、房地产等产业。

近五年中,徐福春全力推进种业的科技创新。(一)投资2亿多元建设的 “现代种业研发中心”被科技部评为企业“生物育种重点实验室”、(二)公司被农业部评为“东北主要作物遗传育种实验室”、(三)近四年审定品种名列前茅。4年来累计审定玉米新品种21个,其中国审品种4个。水稻品种4个,大豆品种6个,植物新品种权16项、专利2项、(四)农业部为支持企业创新成立三个公司,东亚种业均为一线股东、(五) 五年的科研投入巨大,累计科研投入2亿多元。

徐福春董事长为中国种业发展作出的贡献得到了种业同仁的认可,多年来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南繁先进工作者、人大代表、中国种子协会副会长、中国农大农学院发展咨询委员等等。

黄长玲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中心主任/研究员


黄长玲同志从1988年到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工作以来,一直从事玉米遗传育种工作,在玉米育种和生产中做出显著成绩。

选育19个玉米新品种,累计推广5000万亩,创造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已培育的中单909和中单808等19个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过5000万亩,为国家增产粮食超过30亿斤,为我国粮食生产做出突出贡献,创造了显著社会经济效益。

创制一批优异玉米育种材料,提出了育种改良方法,为现代玉米育种提供技术支撑。利用温热材料的遗传改良,创制一批优良耐密自交系;通过高密度选系法,选育一系列性状突出的自交系;与欧洲早熟材料结合,创制了早熟、抗逆、籽粒品质优良等适宜机械化收获玉米材料。

在育种技术方面,提出在8000株/亩高密度下选系,结合单双倍体育种技术,提高选育优异自交系的效率;在基础研究方面,利用“组学”的手段,在转录组、蛋白组等水平,揭示控制杂种优势的关键位点以及这些位点所组成的基因和蛋白表达调控网络,为杂种优势的预测和利用提供重要理论依据;以玉米DH系和RIL群体为材料,探索利用全基因组选择和双单倍体育种技术相结合的玉米群体改良策略。

提出黄淮海“农机农艺八配套、科学播种六融合、绿色防控四结合”的玉米绿色增产增效的技术集成生产模式。曾荣获北京市2016(第五届)科技盛典人物---推动北京创造的20大科技人物称号; 2016年“全国工人先锋号”等多项荣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