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是小麦产量回归年
说“回归”是好听。更实在一点,应该说,2018年将是近些年中,小麦减产年、减产的幅度也会较为显著。
这样的结论,是源于我最近看了7017~2018年度小麦越冬情况后而下的。一周的时间,我看了河北及山西等地的一些小麦越冬群体表现和早春的生长情况,给我的感觉是像往年一样表现好的麦田不多。最基本的表现就是甭管是入冬前还是现在,麦苗能够盖住地皮的地块不多,群体普遍偏少;在河北的大部分地区,早播麦田冻害较为较重。小麦的叶片数、小麦的分蘖数都是形成理想群体的基础,我们不管其它因素如何,就看基础,基础一旦不行,高产难保。
给我感觉是,2016~2017是小麦“高产倒伏年”,2017~2018,是小麦减产不倒年,同时又结合选择了较抗倒、较矮秆品种后,如果这样的年份小麦再创高产或与常年平产,都会是一件了得的事儿!这样的品种、或种植技术都值得我们关注和琢磨!
记得在两三年前小麦出现高产年时,某省份农业相关部门在总结小麦高产经验时这样说:“是人努力,天帮忙,政策支持力度高的结果”。其实这话说的倍儿对!在农业生产中,不管是小麦还是其它作物,其收成的好坏、产量的高低,无不受到气候条件的影响,所以获得高产的先决条件首先就是较为有利气候因素的支撑。在较为有利的气候因素下,再通过人的配合暨相应政策支持等,高产才有了可能。而年份间,农作物规律性的减产也属正常,因为粮食单产的不断增加也是在一个不同年份间产量有波动过程中实现的,绝对不是一条倾斜向上的直线。
说2018年是小麦产量回归年的几个理由——
第一、气候因素不利。2017~2018年度的冬季是一个较常年气温偏低明显,且也是极值低温持续较长的冬季,再结合黄淮北片以北麦区整个一个冬季没有明显降雪的缘故,使得小麦越冬条件恶劣,不同品种、地块小麦冻害发生较近些年都严重,一些本就群体偏低的麦田还不同程度出了现死苗死茎的现象。
第二、多数麦田在气候因素不利下的基础不好。2017年小麦秋播期间,不该下的雨下个没完,在造成黄淮麦区大部分麦田播种推迟的前提下,又遇到了进入冬季较早,秋末冬初降温来得明显,如此秋季小麦生长期间有效积温缺乏,叶少孽少群体少,这样也就出现了总体看盖住地皮的麦田不多的现象,这在往年是不多见的。进入冬季以后,气温一直低迷,包括黄淮南片,适合小麦生长的温度不多;到了春季气温回升较常年缓慢,截止到到3月15好以前,黄淮北片以北麦田基本的表现上还不及入冬期的表现……基础不好,形成较为理想的群体有相当的难度。
第三、人们的“反方向努力”,也是构成2018年小麦减产的关键。从总的小麦种植形势看,2017~2018年度优质强筋小麦面积在政策的感召下有明显的增加。就小麦单产来说,一般年份,优质强筋小麦的产量不及普通小麦是个不争的事实,而再遇到冷冬、较为干旱的冬季时,大多数的优质强筋小麦的表现与普通小麦品种相比可能就更糟,如此优质强筋小麦这一块在2018年可能减产更加明显。
第四、品种的“顺势选择”也是关键。① 些年,暖冬较多,即使是在2015~2016年的冬季温度也较低时,由于初冬的那次降雪较大,地处黄淮北片麦区的小麦遭受的影响不大,甚至还构成了小麦越冬的有利条件……在连续暖冬情况下,一些偏春品种类型在产量更加表现突出时,其也会受到种植者的认可和青睐,由此也就会出现种植者对这一类品种或类型的“顺势选择”。“顺势选择”下,这种有偏春表现的高产品种数量会逐渐增加,直至发生较为严重冻害的某一年。2018年小麦就将可能出现这样的现象,就是适应性与高产的矛盾。② 016~2017是小麦“高产倒伏年”,不少的小麦品种倒伏了,这样种植者就会特意的选择一些较抗倒、较矮秆的品种,而这一类(较矮秆、抗倒)品种类型的产量会不及那些在2016~2017年度表现倒伏的小麦品种或类型,它们除抗倒以外的适应性也会相对较差,所以适当的减产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