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超级稻的株高说小麦超级育种问题

据报道,袁隆平先生的超级稻已经达到了每亩926.6?。每亩926.6?的产量也让超级稻的株高由原来的九十多厘米、一百多厘米,长到了现在的一百三十多厘米——产量不断的突破,植株高度一个劲儿的在长!我预计,当袁隆平先生的超级稻每亩产量打过1000?的时候,超级稻的植株高度可能会接近或超过150厘米。

产量和茎秆高度为什么会有这样相互提高的关系呢?

产量和茎秆高度相互提高这应该是合情合理的事儿,且它据有一定的依据。这个依据就是“克草粒数比”。就是说,没有一定的生物产量和生物框架的支撑,绝不可能会有一个合理的产量三要素结构,更不可能完成那么多籽粒和质量的生产过程。

根据袁隆平先生培育超级稻的成功经验和我的推测,小麦的超级育种也决不能像我们今天这样儿,哭着喊着要弄超高产品种,但还在那里玩命的降低株高!对!高产与倒伏就是矛盾,随着产量的进一步、大幅度的提高,倒伏的风险也就会越来越大,最终可能使得这一对矛盾更加的“激化”,让本来想要实现超高产的麦子变成“麦倒一把草”……

我们育种目的就是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小麦倒伏在“风险”之列。

在我们国内上百年的小麦育种历史上,解决小麦高产与倒伏的矛盾首先就是降低了株高。最明显的是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后期,随着小麦密植技术和小麦种植中水肥条件的不断改善和提高,高产与倒伏的矛盾越加突出了,于是育种家们就开始将株高降低。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降低后的茎秆不仅解决了高产与倒伏的矛盾,还增加了经济系数,使得小麦的产量有了一个较明显的提高过程。但随着人们对小麦产量进一步的追求,特别近些年,不论是育种还是生产种植,过低的植株高度不能实现小麦的高产更高产。譬如,小麦单产突破每亩700?以后奔着的800?、900?,甚至更高时,较矮秆的类型就很难实现了。所以在近些年的小麦育种上,小麦株高有了向高“爬”的迹象;生产上,良星99、济麦22、鲁源502、周麦22等一类中高秆的小麦品种表现出了产量较高且稳定的特点。这说明,降低株高可以在一定产量范围内解决倒伏的问题,但由于生物产量的有限,在不至于造成较严重倒伏的同时,产量也被限制在了一个较低的范围内,最终与超高产无缘!

而在过去的2017年小麦生产上,我们发现,一直在黄淮北片表现不错的品种良星99、鲁源502也倒了,且不少地方倒伏明显。这说明,高产年份中碰上了高产品种,高产和倒伏的矛盾又来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育种人该干嘛了?还是降秆吗?肯定不行!因为这样的茎秆高度和产量已经很和谐,这可能也是这一类品种表现高产而稳定的关键!所以,要保持现在的单产水平,或还想要再有所增加时,植株高度决不能再降!这样我们就得琢磨解决高产与倒伏矛盾的第二个办法:提高茎秆质量。

关于提高茎秆质量,不过分的降低株高,早在我们小麦育种祖师爷蔡旭先生在世时,他就有明确的观点,即:高一点不怕,只要不倒伏就行。

这是一次我同他一起选株时,一个植株高度不是很高的品系,里边有一植株高度相对较矮一些的单株被我选上并做了标记,蔡旭先生问我选这个单株的理由,我说是看它比其它个体矮了一些。蔡旭先生说不用,因为这个系的整体高度不高,没有必要再追求过分的矮;而过分的矮,丰产性就没有了,高一点不怕,只要不倒伏就行。

“高一点不怕,只要不倒伏就行。”现在我们分析这些,觉得蔡先生首先考虑的是产量,没有一定的产量基础,降秆没有意义;而降秆,是怕倒伏,当总体的植株高度没有倒伏风险时,就没有必要一个劲儿的再降秆。

今天蔡旭先生这个“真理”被用在了袁隆平先生的超级稻的植株高度标准之了。九百多公斤的超级稻植株高度已经高到130厘米了,比起产量较低时的90厘米,是高了,且还高了不是一点点,但超级稻没有倒伏!是“高而不倒”,的见证。说明什么?说明,提高茎秆质量是解决高产与倒伏之矛盾的第二条路!是可行的。而提高茎秆质量,这对我们小麦的超级育种来说也应该适用。

袁隆平先生百亩超级稻的收获验收报道中,有这样一句话:抓一把割下来的水稻,籽粒就足有一斤多……

这我相信,不然它这每亩926.6?的产量从哪儿来?所以,在壮秆、大穗、大粒基础上,超级稻的单位面积的穗数可能不是很多,提高单穗重是唯一的途径,也让它有“抓一把割下来的水稻,籽粒就足有一斤多”的感觉。而在适当的降低群体、增加单穗重的同时,作物自身的调节能力也会相应的增加,这对高产下的避病避灾,减少农药施用等会都有益处,可能这还是方向呢!供给侧的方向。

为了实现小麦高产更高产,实现小麦产量真正意义上的“大突破”,小麦不再降低株高,甚至还要像袁隆平先生超级稻一样增加植株高度呢!这样,摆在我们面前新的问题就是:提高小麦茎秆质量的问题或解决茎秆质量好资源的问题。我们在想,当小麦的单产也弄到900公斤或以上时,株高该是多少呢?是100厘米、还是更高一点的120厘米?当绝对不能有倒伏的可能时,茎秆质量会是咋样呢?会不会如同超级稻的茎秆一样的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