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杂种后代种植环境,看看张先生怎么说

小麦育种环节上,注重对新鲜材料搜集的人多、注重组合配制效果的人多,而注重杂种后代种植环境和跟与环境相关问题较劲儿的人少,最终可能组合不错,但育成品种效果不好。这应该就是我们说的“顾此失彼”吧!是忽略了育种大环节中各个不同小环境的作用和相互的衔接性。

关于小麦杂种后代种植环境和环境对选择效果的重要性等问题,早在三十年前张树臻先生(农大小麦组元老、蔡旭先生的大弟子、小麦育种环节中的选择高手)就在蔡旭先生主编的《植物遗传育种学》一书里边就分不同内容做了详尽的论述。可惜的是,书一出版我就有一本在手里,但一直没有好好系统的看过;或许,就像是上边我们说的的理由,对杂种后代种植环境这一块儿不是不够重视,而是我们脑子里根本就没有这一块!也是到了近几年,发现育种过程中的问题多而复杂了起来后才又去找书看,于是才看到了张先生早就说到、且摆在那里的金玉良言。

翻开《植物遗传育种学》这本书,我发现书中很多地方都被我标注过,什么时间标注的和在什么情形下标注的,我已经不大清楚;标注时用的笔也不是一种,说明是在多次不同时间标注的。大约也就是最近几天,一些问题不得不让我又来翻看这本书时,我发现曾经在我标注的地方有很棒且很新鲜的一些话,就跟我第一次看见一样的新鲜。这些话,以前肯定看见过,但可能不是针对现在的一些具体问题来看的,所以没有太多的印象,工作中,遇到这些书上说到的问题时也没能按照书中正确的方法、观点去理解或解决。

育种的周期漫长,前人的经验与学说值得及时全面的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够在我们工作过程中获得借鉴,才能够减少我们走更多的弯路,甚至是一些前人已经走过的弯路。

当然,同行的一部分人中,还有这样糟糕的——明明前人已经指出了育种环节中,那些属于弯路、那些属于“死路”,但这部分人还是非要“哭着喊着”的去亲身体验一番……他们还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就是:要知道梨子是什么滋味就要自己亲自去尝一尝,去验证一下别人说的甜与酸。

哈哈,如果这样,这些人会忙得不行,没时间选单株记载锈病了。因为需要他们验证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包括地球是不是圆的、孟德尔定律是否正确、向天上抛一个物体是否会落到地上?等等等等,哈哈,这样的人,真的很宁啊!

育种有很多是该我们去较劲儿的地方,譬如就像是张先生谈到的杂种后代种植环境和环境的目标改善,以及如何调整“压力选择”条件等,将这些明确了调理好了,我们的选择才会真正的有效,才能够实现我们真正的目标。

下边我们就看看张先生对小麦杂种后代种植环境和环境对选择效果的重要性等问题是怎么说的吧!

书中在谈到杂种后代种植环境时,张先生这样说:杂种品系性状的形成与杂种历代种植条件有密切关系在正确选配亲本的前提下,根据育种目标采用相应的种植条件并加以定向选择,可以使杂种群体的性状沿着一定方向发展,从而育成符合育种目标要求的品种。

有了张先生的这些说法,我就不用再过多的解释我为什么提倡F2要稀条播大区种植和“群体压力”下选择了,因为“杂种品系性状的形成与杂种历代种植条件有密切关系”啊!因为我们最终的结果是要去大田密植啊!
在说到杂种后代植环境或选择环境时,张先生这样说:所谓最适的种植环境或选择环境,主要包括有育种所在地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及栽培耕作条件等。这些应与未来品种推广地区条件相近或相似,这样育成的品种才有可能适应和推广。创造使目标性状形成并充分表现的特定条件,以利于对这些性状的选择。如士壤的均匀一致,肥力水平适度、合理的密度及栽培管理技术等。一定防止选择压力过强或不足而引起材料损失或误选。
下边这句话重要:环境条件的适宜与否,是用能否扩大目性状的变异幅度,使不同基因型的表现拉开差距以及提高性状的遗传力、降低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等标准来衡量。

我们就是到了该跟试验地好坏来较劲儿的时候了!所以,要跳出围墙,走出小院,躲开楼当子,等等。

在谈到种植地区与杂种群体性状的关系时,张先生说:杂种在不同地区条件下,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选留了与当地气候土壤栽培生态条件相适应的类型。
书中举例:1967年日本人佐佐木正刚在日本的北海道将春小麦杂种群体从F4到F6分别种植在位于北海道西南部的扎幌市和位于其东北的北见县两地,于F9一F10鉴定两地材料的生产力发现,在扎幌种植选育的植株明显较高,变异幅度大,产量平均值超高亲系统较多;而原在北见种植选育的植株明显较矮,变异度境小。佐佐木正刚认为:在北见种植,同时结合用比重选种法进行混合选择,对于选育高产型品种可收到良好效果。

就是说,不是什么地方都能够选择到产量水平较高的品种,一些生育期偏早、茎秆矮的类型更是。

在谈到载培条件与杂种群体性状的关系时,张先生举例说:日本人后藤将冬小麦杂种F2、F3两个世代分别在少肥、中肥、多肥三种条件下选择,看到在少肥条件下产量的遗传力最高,所选出的系统群中出现高产超亲的系统数较多。说明少肥对高产系统的选择效果好。在少肥条件下选出的系统分别在少、中、多三种肥力水平条件下种植,其产量相对也较高。说明在少肥条件下选择出的材料有可能对不同肥力水平有较广的适应性。

这倒适合我们的供给侧调整中的“减”或“节”。

在谈到同一环境条件下选育不同生态类型的品种时张先生举例说:肖步阳在同一环境条件下选育出适应黑龙江省不同自然区、不同生态条件的各种类型的品种,称之为生态育种。张先生在此引用了肖步阳的观点:生态环境对小麦品种的性状有塑造作用,小麦品种对生态环境也有一定程度的适变能力。

肖步阳的观点:“生态环境对小麦品种的性状有塑造作用,小麦品种对生态环境也有一定程度的适变能力”
我也服气,它成就的是系统育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