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增产须靠科技保障
■陆琦
12月23日至24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食品消费结构升级,即便是连年增产,我国粮食等农产品供需仍处于紧平衡状态。正是由于粮食增产的幅度还不能完全满足消费刚性增长的需求,我国目前仍需大批量进口粮食。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三大主粮去年净进口总量约为1900万吨,今年前7个月的总数也已达1143.9万吨。这一数据还未将进口大豆已占据国内市场大半江山的现状涵盖在内。
大量进口粮食必然导致粮食自给率下降。虽然自给率不是衡量粮食安全的唯一指标,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粮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对一个人口大国,也是农产品、粮食消费大国来说,粮食是经济发展、国家自立的物质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立足国内,保持一定自给水平,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很形象地讲过两句话: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而且自己的饭碗主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这是我们的一个基本方针。为此,我国必须保持粮食,特别是谷物要有比较高的自给率(95%)。
粮食属于土地和水资源密集型产品,我国人多地少,人均水资源较少,要想稳住农业生产,长期稳定地保障我国粮食和其他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靠继续增加农业水土资源已没有多少空间,必须依靠提高单产。
资料显示,单产的提升多是科技创新成果的最终体现。在1949~1978年、1979~2012年两个时期,我国粮食单产增长对总产贡献作用分别为86.0%和116.5%,面积作用分别为14.0%和-16.5%。也就是说,改革开放前粮食总产增长主要依靠单产的提高,而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则是在粮食播种面积缩减的情况下完全依靠单产提升而取得的。
目前我国水稻、小麦、玉米平均单产水平,分别是单产排在前10位国家平均水平的71%、60%、67%,还有巨大的增长潜力。
要将上述增长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量,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来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持续稳定发展。我们需要大力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农业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究,抓好生物技术特别是优良品种培育,抢占农业高技术领域的制高点,发展“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
如果有更多的类似于杂交水稻、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等突破性成果的支撑,粮食稳定增长就有了动力源泉。科技进步就会成为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增产增收、提质增收的根本途径。
《中国科学报》 (2013-12-26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