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研究,不能没有紧箍咒

2017年,农业部派出督导组赴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专项督导。转基因玉米种值问题浮出水面,共有7家单位违反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规定,被农业部办公厅通报处理。主要问题是开展中间试验未向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报告。

这几家单位违反规定,自作主张,偷偷摸摸地干,看中的是转基因的潜力,下的是转基因未来的赌注。传统育种技术已经到了能力的极限,几大粮食作物基本上已经到了增产的天花板。水稻亩产已经破1000公斤,未来哪怕有新的纪录产生,提升的幅度也是非常有限的。转基因则打开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比如,把植物抗病基因移植到粮食作物上,可以避免农药的过度使用,固氮基因则能节约化肥,而一些光合效应基因则能提升光合作用效率,大幅提升单产。这些基因靠自然进化,可能几千年几万年都未必能成功。

从这个角度说,转基因无疑是未来的亮点,也是希望所在。它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值得研究。全世界都在研究,中国当然也需要跟上这样的步伐,以免落后,受制于人。我们需要以科学的精神面对转基因,一味地禁止、反对并不是科学之道。

对于这一点,只要晓之以理,社会并不难达成共识。转基因不是不能做,但必须排除安全的风险。一个当然是转基因作物的优势基因一旦流失出去,可能造成生态灾难,转基因可能在未经安全论证的前提下转移到传统作物身上。一旦疏于管理,它们的“特效基因”也可能转移到其他野生类似物种上,有可能将把这些野生植物也变成能抗虫抗病的“超级植物”,从而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更让人放心不下的还是转基因作物本身的安全问题,植物演变的历程是长时间,经过实用检验的,盲目加入是否安全,确实是个未知数,这也是一些人谈转基因色变的根本原因。

转基因作物的这些特点,以及社会的接受程度都决定了:开展转基因研究,需要谨慎再谨慎一些,需要遵循严格的规范,在严密的监管下进行,更需要经过大量的实验才能推向市场。像农业部此次通报的这些情况,就非常让人担忧。一些企业试验基地具备安全控制措施和控制条件,可能问题不大,而一些企业连这样的安全条件都不具备,出问题的概率就很高了。

没有经过严格的审批,谁来确保安全?谁来监管企业的逐利冲动呢?育种单位可以拍着胸脯保证,但社会不可能将安全建立在企业自律的基础上。积极研究,谨慎作为,该是各家育种单位的必须遵守的原则。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了社会的利益。

对转基因的担忧更是对治理能力的担忧,前几年的黄金大米事件就是这样,稀里糊涂地进来了,一些人不明所以地吃了,这样的事自然会令人对转基因的事心生警惕。农业部此次通报的这些单位,之所以不报告,无非是想逃避监管,尽快出成果,可是这样一来,就牺牲了公共安全,自然不能纵容。多一些规矩,放慢一点步伐并不是坏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