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麦类育种科研工作取得新进展

2月24日,由我校校长郑有良担任首席专家的四川省“十三五”农作物及畜禽育种攻关项目“突破性麦类育种材料与方法创新”2017年度总结会在成都校区召开。四川省农村科技发展中心主任王敬东、主任助理周华强、四川省农作物育种攻关办副处长何希德及项目的10个承担单位的7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郑有良主持。

我校小麦研究所所长刘登才汇报2017年麦类育种攻关工作新进展,通过项目的目标任务和预期目标的完成情况、主要进展及创新点、研究队伍与人才培养情况、组织管理、以及经费使用情况等,向与会专家和领导展示了2017年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各任务承担单位随后进行了逐一汇报。各承担单位均全面完成2017年度任务。

四川麦类攻关团队在2017年共审定新品种10个,培育新品系91个;通过染色体工程技术、MAS技术及常规育种技术,创制可直接用于小麦育种的高产、优质、抗病新材料15份。育成品种在四川及西南麦区累计推广应用679万亩;在甘孜州对青稞品种实施高产创建、示范10.2亩,推广康青7、8、9号等康青系列品种35万余亩;在凉山州彝区,累计推广苦荞新品种10万亩;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8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7件,省级或地市级成果获奖6项,培养毕业博士研究生5名、硕士研究生10名。

2017年麦类育种工作取得的新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一、小麦整体产量潜力进一步提升:2个新品种区试产量超400公斤/亩(其中,蜀麦133区试407.5公斤,接近区试产量最高纪录408.9公斤;川麦602达403.5公斤;1984-2017年省区试超400公斤品种共7个,2017年占2个);与2016年育成新品种平均亩产(370公斤)相比较,2017年新品种平均达388公斤,增产18公斤,增幅达4.8%。二、适应市场,在高产基础上,加强专用品种选育。根据四川麦区复杂地理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在保证产量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亲本组配,选育符合四川麦区生态环境的优质中筋、弱筋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本年度审定的小麦新品种中,川育27、绵麦312、川农32、蜀麦830达到弱筋小麦标准;蜀麦137达到中筋小麦标准。三、外源种质的利用仍然是当前我省创制和培育高产、多抗小麦新材料、新品系及新品种的重要途径,保持了我省在人工合成种育种利用领域的领先地位,利用合成种培育了川麦602、蜀麦580、蜀麦830等为代表的高产多抗小麦新品种(系),创制了一批来自节节麦、华山新麦草、黑麦、中间偃麦草且携带了抗病、丰产性状的小片段易位系或导入系。

与会领导均对2017年度麦类育种攻关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四川省农村科技发展中心王敬东主任充分肯定麦类育种团队交流的良好氛围,指出麦类攻关团队在2017年取得了新进展,成果十分丰硕。



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微信更多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