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工程为统领 郑果所改革发展取得突破

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利用创新工程的稳定支持,通过机制创新、资源整合,开展了大量以前想干而没有干成的事,各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2017年,科研产出提高40%,成果转化收入提高30%,职工收入增长30%。

1.目标引领。根据创新工程的总体要求,提出了研究所到2020年和2035年的发展目标。2020年要实现“双创双中”,即创新能力和创收能力显著提升,科研实力和职工收入达到全院中等水平。2035年基本达到“两个一流”,保证我国果树瓜类产业基本实现优质高效供给,从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2.重点突出。明确了科技、产业以及国家3个层次需求,确立了以苹果、梨、桃、葡萄、猕猴桃、石榴、核桃、樱桃、草莓等和西瓜、甜瓜等为重点研究对象,围绕“优质、安全、简约、多样、高效”的科技主攻方向,开展应用和应用基础研究,着力解决我国果树瓜类产业发展中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关键性、前瞻性重大科技问题。

3.机制创新。提出建立民主开放办所机制,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和创新文化建设。营造“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的“三有”作风,塑造“敢与强的比、敢向高的攀、敢同大的争、敢跟快的赛”和“说尽千言万语、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历尽千辛万苦”(简称“四敢四千”)的“郑果所精神”。实施36项重大改革措施,涵盖整合资源、协同创新、强化激励、保障权益、权力下放、系统推进的各个方面。

4.制度建设。建设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制度,先后制定完善22项制度和管理办法。科研产出奖励办法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奖励力度,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将团队和个人成果转化收益提高到70%,职工绩效奖励提高6倍多。

5.学科建设。进一步优化调整原有学科体系,提出以种质资源为基础,以品种培育为核心,以栽培植保为支撑,以贮藏加工为拓展,以质量检测、风险评估和科技信息为保障的全链条学科布局。重点支持缺乏稳定项目支持、缺少人才支撑的栽培植保学科建设。鼓励探索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果业深度融合。

6.团队建设。不断优化团队结构,最大限度发挥好人才资源优势。重组科研单元,按照团队整合课题组,调整研究中心。调整职能机构,科研管理处独立,加强创新工程管理,新增成果转化处和人事处。加强人才培养,新增中原学者1名,柔性引进国外知名专家2名,入选院级科研英才2名,培育所级青年英才4名。启动青年育种人才工程,首批遴选8名。实施中层干部竞争上岗,提拔年轻处级干部14人。

7.基地建设。实施“10+100 科研试验基地二级布局”的规划。即在主产区谋划布局10个左右试验站,包括所本部和新乡试验站,启动建设灵宝苹果试验站、宁陵酥梨试验站、山东沂南试验站,推进西部中心和西南中心试验站,完成西藏林芝、新疆南疆、深圳瓜类和海南瓜类试验站的布局,竞争建站、规范挂牌;在全国主产区谋划布局100个左右高水平成果示范基地,现已完成了近40个示范基地。

8.国际合作。推动开展长期稳定的国际合作。在中亚、中东欧、南亚以及非洲等果树瓜类起源地区建立了稳定合作伙伴关系,加强了种质资源收集引进;推动与国际一流科研院所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智力资源,推动青年科学家出国培养,深化科技合作研究,提升研究所基础研究水平;实施国际植物新品种权申请,让新品种自信地“走出去”。2017年,建立了“中—保果树生物学联合实验室”,中国中东欧国家(16+1)农业示范园首个联合实验室正式启动,“桃砧木无性繁殖技术与工厂化育苗”国家引智基地正式挂牌。

9.科技创新。重点加强公益性、长期性、原创性、前瞻性、颠覆性科研工作。根据国内外果树瓜类科技发展需求,提出创制新种质、挖掘新基因、培育新品种、创建新技术、研发新产品等5大根本创新任务。利用协同创新,成立苹果协同创新中心和国家猕猴桃科技创新联盟,确立行业领头雁地位。开展了苹果、梨、桃、葡萄、西瓜、甜瓜绿色提质增效技术集成示范,为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启动做好储备。上述措施促进研究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创新活力大幅增强,创新效率显著提高。

10.成果转化。在科技成果转化上集中优势兵力合力出击。创新成果转化模式,提出“科研机构+地方政府+龙头企业+基层农户”四位一体转化模式,解决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成功举办百项新成果推介会,推介新成果114项,签定长期科技合作协议资金8435万元。实施三级区域发展布局,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林果业,实现科技精准脱贫。重点在中西部瓜果主产区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新产品,服务果业发展,实现绿色提质增效。强化服务东部地区优质、高效、高附加值果品生产,实现高端创新引领。

实施创新工程以来,研究所年均科研产出较“十二五”提高1.5倍,年均成果转化收入提高15%。3年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项,较3年前,增加85.7%;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1项,增加83%;审定(认定、登记)果树瓜类新品种58个,增加66%;果树瓜类新品种保护授权17个;专利授权35项,增加169%;发表SCI论文46篇,增长130%,高影响因子(IF>3)论文 10篇(其中IF>10的SCI论文2篇,全国共计6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为11.16;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17篇,增长106%。出版著作31部,增长138%。

保存种质资源突破1万份,建成了亚洲最大的果树瓜类种质资源库(圃);首次同时从转录水平、转录后调节和翻译水平揭示了葡萄叶片响应高温的机制;中油蟠7号、中油蟠9号实现油蟠桃品种的突破;耐储运中早熟葡萄品种“红艳无核”弥补了我国8月上旬红色无核大粒品种的空白;建立基于有害生物防治指标的苹果绿色防控技术体系,苹果示范园化学农药减少3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