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耕地需要有“质量红线”意识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让亿万农民吃了颗“定心丸”,无论是普通农户还是土地流转经营大户,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之后,都可以放心加大对农田基础设施和改良土壤质量的投入。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多次提出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确保实有耕地面积基本稳定、实行耕地数量和质量保护并重等新的更高要求。十九大报告对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严格保护耕地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耕地安全是粮食安全的基本保障。就目前来看,“18亿亩”红线概念已深入人心,长期坚守应该问题不大;最关键的是如何对症下药,改善耕地质量。

导致耕地质量下降的原因

1、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由于大片森林被滥砍乱伐,造成了水土流失,有机质丧失,肥沃的土壤变成了贫瘠的土地。

2、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近十几年来,我国农业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灾害种类也越来越多,危害程度和受损面积也越来越大。

3、农户对耕地的粗放经营、污染经营、掠夺经营。由于农业投入风险大、收益低,很多农户不愿加大对耕地的投入;再加上耕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不少耕种别人土地的种地农户,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只管今年不管明年,造成农户对耕地粗放经营和掠夺经营行为的进一步加剧。

4、大部分农户不愿积造有机肥。一些农户为了获取眼前利益,对于耕地的可持续发展缺乏了解,加上积造有机肥较为费时、费力,因此很多农户不愿意积造有机肥。由于耕地的有机肥投入量减少,土壤肥力逐步降低,造成耕地质量下降。

遵循质量与数量并重的原则

因此,在改善耕地质量上,既要确定数量和质量保护并重的原则,也要明确管控修复与科学用地并举的思路。

首先,在对全国耕地质量摸排调查和监测分析的基础上,以科学数据体系划定具体的质量红线指标。前不久,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其中永久基本农田现状及变化情况是重点调查内容之一。

其次,严格按照基本农田控制线的划定范围,合理布局工农业生产,从源头上杜绝工业污染进入耕地。

第三,加大投入修复受污染耕地的力度。各级财政应列支专项资金用于污染治理、有机肥和菌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提升耕地质量举措。


当前,国家已明确了耕地保护从重数量向质量与数量并重转变的保护理念。但应认识到,当前耕地质量面临的严峻形势是过去多年忽视质量的结果,因此修复和治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耕地提质任重道远,要守得住红线,舍得去花钱,耐得住缓效,方能看得到沃田。

相关文章

【评论】土地流转补贴多,为什么大部分人没有拿到?

【农业农村经济2017年终盘点】农业绿色发展实现多点突破

2021年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