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一个示范区撬动中原城市群创新发展

《工人日报》,01月25日:第 01版,头版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一个示范区撬动中原城市群创新发展

本报记者 余嘉熙 本报通讯员 王佳宁

在刚刚落幕的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河南省27个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不仅获奖数量居全国省份前列,而且获奖质量实现了新突破。在这27个获奖的重大成果中,有20个来自河南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不仅仅如此,天宫对接、蛟龙深潜、嫦娥奔月、天眼望远、大飞机上天……这些顶尖科技成果里,也都有来自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的贡献。

以郑州、洛阳、新乡3个国家高新区为核心的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揭牌以来,通过创新技术转移、体制机制改革、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创新能力跨越式提升,撬动三城乃至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外溢效应初现。

吸引人才形成核心优势

“我们研发的花生品种,不仅比普通花生早熟,而且产量高、出油多。”近日,在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的实验室里,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张新友讲起自己的科研产品,一脸自豪。 由张新友带领的科研团队研发的“豫花”“远杂”系列花生新品种目前已累计推广超1.2亿亩,增加经济效益130多亿元。

而在清华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洛阳先进制造产业研发基地中试基地,随着机械臂挥舞,激光在涂抹着强化材料的金属工件上方穿梭来去,一层薄薄的“外衣”就这样“穿”了上去。

“我们的激光增材强化尖轨技术,能让铁路尖轨使用寿命延长3倍,全国范围内,一年可以节省上百亿元。”创业项目负责人何华告诉《工人日报》记者,该基地已建立了“智能制造与机器人”“轴承与基础件”“新材料”等七大技术板块,储备30余项具备应用转化基础的技术项目。

“依靠一个人才,成就一个单位,带动一个产业”。如今,正是依靠着一大批像张新友、何华这样的科研人才,河南在遗传育种、材料应用、生物医药、机器人制造、语音云等研究方面形成了自己的核心优势,一批新兴产业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目前,郑洛新自创区通过实施创新引领型人才专项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快示范区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的有效集聚,网罗了河南省80%以上的高层次创新人才。而三市通过实施“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河洛英才计划”“牧野人才计划”,先后引进海内外创新创业人才(团队)300个,其中领军团队79个,柔性引进两院院士14名、国家“千人计划” “万人计划”专家52名,实施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创新创业项目197个。

技术创新为企业发展增活力

“传统的酒精检测仪需要驾驶人员配合吹气,我们新研发的智能酒精检测仪,只需伸进车里,就能检测出驾驶员是否饮酒。”在创新产品展示区,汉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区域经理李雅琳展示了一款检测仪器,其精准程度令前来参观的人惊叹不已 。

作为河南首个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大关的民营IT企业,位于郑州的汉威公司形成了“传感器+监测终端+数据采集+空间信息技术+云应用”的完整产业链,业务应用如今已覆盖智慧城市综合解决方案、居家智能和健康业务等多个领域。

创新驱动,科技引领。河南立足郑洛新自创区产业和企业发展现状,加快培育创新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抓大、培高、扶小,逐步形成“龙头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创新局面。

统计数据显示,到2017年底,自创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1150家以上。在新技术新领域研发探索中,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还提倡企业大胆“试错”,鼓励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在河南,越来越多军工企业的“高精尖”技术与寻常百姓家已不再遥远。

体制机制改革为创新松绑

作为体制机制改革先导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如何布局创新体制建设,关系到城市经济的整体格局。

为了让创新引领型要素落地生根,河南专门设立了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创业发展基金,以促进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首期规模10亿元。同时加大“科技贷”投放力度,解决科技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从去年8月开始,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还给高层次人才职称评价全面“松绑”。符合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等智力密集型企事业单位,可以先行开展高级职称自主评审工作。同时,郑洛新三市分别出台大力度人才新政,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引入亮“绿灯”。

1月20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给记者发来的数据显示,2017年,郑洛新三市新增创新引领型企业1713家,占全省新增总数66.5%;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8.26件,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8倍。

“这意味着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实力提升明显、引领带动作用在持续增强。”河南省有关负责人介绍,建设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河南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机遇和重要实践,将促进全省创新能力跨越式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