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不同类型半干旱地区的补灌模式阐述

核心提示: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但水资源却极其缺乏,尤其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为确保农业生产,必须采取相应的补灌措施。本文就几种不同类型半干旱地区的补灌模式作相关阐述。

【节水灌溉网(http://jsgg.agrisources.com.cn)】2013年12月26日讯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但水资源却极其缺乏,尤其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为确保农业生产,必须采取相应的补灌措施。本文就几种不同类型半干旱地区的补灌模式作相关阐述。



1、黄淮海山地平原区

本区年降水量一般为500~900 mm,年降水量约为70% ~80% ,集中于6~9月,春旱十分严重,发生的概率在80% 以上。主要作物为小麦、玉米、棉花、油料和蔬菜及林果等。本区半旱地农业主要是在丘陵山区发展集雨或小流域集水补灌,在平原地区利用当地水源和引黄补灌地下水发展抗旱补灌,通过灌“关键水”、“增产水”,满足农作物关键生育期的需水要求。

为此,本区宜发展移动式喷灌、移动式软管灌等节水抗旱综合技术模式。该模式是结合抗旱保墒措施,在丘陵山地采取山脚打井、山腰建池或在河沟进行梯级拦蓄和建设高位水囤,提水上山进行抗旱喷灌或管灌;在漫坡漫岗地,以小流域治理为重点,建蓄水工程发展抗旱喷灌或管灌;在平原补源区,合理布局浅井,连片发展抗旱喷灌和管灌;在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地区,采用集蓄雨水建水窖、水池或利用灌区的回归水打浅井,根据农户经济实力和拥有的农田面积,使用软管输水灌溉或轻小型喷灌机喷灌。

2、东北山丘平原区

本区年降水量为300~900 mm,时空分布不均,自北向南递增,且7~9月占全年降水量60%以上,而4~5月降水量只占全年的10%~15% ,因此,春旱严重,且持续时间长,需要补水灌溉,作物才能高产稳产。主要作物为玉米、大豆、小麦、谷子和高梁。本区半旱地农业主要是利用当地地下和地表水源,补灌出苗水、保苗水,然后充分利用后期降水,使农作物获得较高的产量。

为此,应主要发展坐水种节水抗旱补灌综合技术模式、玉米补灌后覆膜节水抗旱综合技术模式和移动式喷灌抗旱综合技术模式。坐水种节水抗旱补灌综合技术模式是利用行走式注水点播机,将开沟、注水、点种、施肥、覆土一次作业完成,主要用于玉米、大豆、甜菜的抗旱点灌。玉米补灌后覆膜节水抗旱综合技术模式是把“行走式”节水灌溉技术、地膜覆盖技术和玉米先进栽培技术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高度集约化经营的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移动式喷灌抗旱综合技术模式是利用当地水源,采用轻小型移动式喷灌机具在农作物受旱时进行补灌。

3、内蒙古草原区

本区年降水量为300~430 mm,年蒸发量为500—2 400 mm,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且蒸发量大,干旱是本区农牧业生产的最大自然灾害。本区为农牧结合区,作物大部分分布在丘陵坡地上,半旱地农业补灌的重点是结合饲草料基地建设,对饲草、玉米、马铃薯、胡萝卜、甜菜等作物进行抗旱补灌。因此,可集蓄当地的降水或利用当地有限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发展家庭草库伦节水抗旱补灌模式、“五个一”节水补灌综合技术模式以及太阳能、风能提水补灌技术模式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