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农机供给侧改革 助力农业现代化发展

2017年,湖北潜江农机局紧紧围绕“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的总目标,加大农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量质并举,为推进农机化转型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主要工作

1、实施惠农政策,装备水平明显提升

2017年,潜江争取国家购置补贴资金2415万元,于12月中旬全部使用完毕并完成补贴款的发放工作,共补贴各类机具1725台(套)。补贴实施过程中,在对常规耕种收机械进行补贴的同时,注重了对先进适用、节能环保、高效复式、安全可靠的特色机械纳入优先补贴范围。一是补贴了秸秆捡拾打捆机40台,为全市秸秆禁烧工作提供了装备保障;二是补贴了烘干设备28台,使全市烘干机拥有量超过100台(套),有效保证了粮食颗粒归仓,增产增收;三是补贴了高地隙植保机械22台(套),探索破解了植保机械化的难题,弥补了全程机械化短板;四是实施了农机报废更新补贴,共报废老旧机具102台,补贴资金70万余元,有效优化了农机装备,促进了农机的节能增效。

2、推广“两新”技术,科技水平明显提升

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也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迫切需求。2017年,潜江农机局争取了2个部省级项目在潜江实施。一是3万亩的深松整地项目,中央投入补助资金120万元,每亩补贴40元;二是全省秸秆综合利用项目,中央和省级投资共640万元,项目包括对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每亩补贴10元。为保证项目顺利实施,特别是保证以作业面积为依据的补贴精准,该局对参与项目的280台拖拉机、收割机、深松机全部安装了北斗监测终端设备,同时还利用监测设备对作业质量(包括深松深度、收割留茬高度、作业地点等)进行实时、有效监管,为今后科学管理进行了有效探索。该局还加大了无人植保飞机在农业植保领域的推广应用力度。全市新增无人植保飞机10余架,培训操作人员100余人(次),作业面积10多万亩,提高了农机的科技含量和现代化水平。

3、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截至2017年底,潜江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到85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2家、省级示范社5家),社员2521人,拥有各类农机3022台(套),流转土地10万余亩,年作业(服务)能力近50万亩,实现了服务模式不断创新、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服务效益不断提高。熊口服农农机专业合作社、龙湾农腾农机合作社分别为华山(赵脑)万亩小龙虾养殖基地、莱克(瞄新)万亩小龙虾繁养基地提供保姆式全程机械化服务,通过汽改柴、轮改履等设备更新,不断破解虾稻全程机械化生产中的难题。在耕整、播种、插秧、植保、收获等主要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为全市实现虾稻产业800亿的宏伟目标提供了坚强的农机力量支撑。

二、存在的问题

1、农机推广体制不顺,人才匮乏的问题突出,是农机化工作的最大“痛点”。全市基层农机站(中心)多数只有一名工作人员,没有机构,甚至不具备基本办公条件,严重制约工作开展。农机系统从1994年以后没有招录新人,在职人员平均年龄超过46岁,严重断层,后继无人。

2、全面全程农机化发展短板明显。全市八大农作物中农机化综合水平仅水稻、小麦、油菜、大豆、玉米达80%左右,马铃薯、棉花、花生等农作物的农机化综合水平仅有30%左右。各农机生产环节中,耕整、收获机械化水平相对较高,但播种、植保、烘干、秸秆处理等环节短板明显。大型植保机械、秸秆打捆回收等机具数量较少,与潜江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随着该市近年来虾稻面积激增,适用的履带式耕整机、施肥机、无人植保机等未得到大量推广应用,急需出台适合虾稻生产的农机扶持政策。

3、农机合作社发展良莠不齐。虽然该市农机合作社已发展到85家,但量多质低。普通社员多,技术人才少;生产型多,经营型少;松散型多,紧密型少等情况依然存在。规范发展,提档升级,迫在眉睫。

4、农机基础设施滞后。农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主要表现为农机“行路难、住房难、看病难”。 机耕道宽幅不够、年久失修,大型农业机械通行困难,只能望田兴叹。机库棚少,农机长期露天存放,不仅损坏严重,也影响了乡村环境。全市农机维修网点仅有 12 家,维修人员 150人,无法满足全市一万多台机具的维修保养,严重影响机具使用寿命、作业效率和作业安全。

三、对策和建议

1、引进农机技术推广人才。理顺农机推广体制,将农机推广中心从农机监理所分离出来单设,恢复乡镇推广中心独立法人机构,加强人才引进,打通农机推广最后一公里。

2、 加大培育新型农机服务力度。开展“五有”农机新型经营组织示范创建活动,通过“以奖代补”方式,对创建达标的单位给予一定的补助,指导农机新型经营主体规范管理,发展壮大。

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加农机推广工作经费,出台政策对潜江虾稻、潜江大豆、潜江半夏等特色产业及秸秆综合利用机具进行叠加补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