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安徽小麦苗情差
一、当前全国农业生产形势
主产区冬小麦晚弱苗比例大,长势偏差。目前,进入“三九”,北方大部冬小麦进入越冬期,河南南部和西部、苏皖北部等地发育期较常年偏晚一至两周,晚弱苗比例高(图1)。江淮、江汉和西南地区冬小麦处于三叶至分蘖期,部分已拔节。目前全国冬小麦长势以二类苗为主,一、二、三类苗比例为20:79:1,较常年和上年偏差,一类苗较上年同期降低2个百分点。据1月2-3日田间调查显示,河南、安徽各类麦田个体生长发育状况普遍较上年和常年差,冬小麦群体密度和个体长势等均偏小,两省旺长苗比例小、均不足1%;其中河南省一、二、三类苗比例分别为27%、43%、30%,一类苗较上年同期减少21%,三类苗增加17%,一、二类苗合计(70%)较上年(86%)和前五年平均(87%)分别减少16%和17%。安徽冬小麦以三类苗为主,一、二、三类苗比例分别为9%、29%、62%,一类苗较上年和常年同期分别减少43%、45%。两省小麦亩群体数、分蘖数、次生根、主茎叶龄等指标均小于上年和常年同期。从越冬墒情看,华北和黄淮大部土壤逐渐封冻,封冻前冬麦区大部墒情良好,仅河北省西南部土壤存在轻度缺墒。
二、农业生产影响评估与对策建议
降雪利于北方冬小麦安全越冬。2-4日、5-8日两次雨雪过程中,中东部地区的雨雪范围高度重叠。其中第一次降雪强度强、范围广;第二次降雪强度虽然不及前次,但落区基本重叠,特别是中到大雪区域重复落在河南、陕西等地。降雪利于补充北方冬麦区土壤水分,有效缓解部分地区土壤缺墒状况,十分利于北方冬麦区增墒保墒和小麦安全越冬;降雪降温也利于降低病菌、虫卵越冬基数,降低春季农作物病虫害暴发危害的风险;但黄淮等地部分地区积温不足,晚播冬小麦未形成冬前壮苗,分蘖少,晚弱苗比例高,抗逆能力差。
较强降雪强降温导致中东部部分越冬作物、设施蔬菜、露地蔬菜、经济林果等遭受寒冻害。部分地区重复降雪对设施农业生产造成一定影响,降雪强度大、积雪深,并伴有大风,造成设施大棚棚膜撕裂,棚体垮塌损毁,棚内作物、蔬菜瓜果受冻;积雪降低了棚内透光率,减弱了作物光合作用,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且伴随的降温不利于冬小麦、油菜晚弱苗和露地蔬菜生长。
尤其8-10日的强降温导致黄淮西部、江淮、江汉等地部分地区最低气温降至-5℃以下,超过冬小麦、油菜的耐寒能力,有积雪覆盖的田块受影响相对较小,但积雪较少或无积雪覆盖的冬小麦、油菜尤其是黄淮西部和江淮晚弱苗遭受霜冻害;1月上旬气温持续偏低,10-11日2天日最低气温0℃线均位于福建北部至江西南部、湖南南部、贵州北部、四川盆地南部一带,强降温导致上述地区设施蔬菜瓜果、露地蔬菜、茶树、经济林果等遭受不同程度的寒冻害,瓜菜质量进一步下降。较强降雨造成云贵、江南、华南等地部分农田出现渍涝灾害,不利作物健壮生长。
针对目前冬小麦、油菜苗情基础和冬季农业生产现状以及未来天气气候趋势,建议:
分类管理,促弱转壮。黄淮西部、江淮、江汉要根据苗情和墒情进行分类管理,适量施肥,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冬小麦增加分蘖和油菜健壮生长、促弱转壮,特别是黄淮西部、江淮北部等地在气温回升后和春季返青后对晚弱苗要力争促进转化升级。
提前准备,预防冻害。加强冬小麦、油菜越冬期管理,增施有机肥和热效肥或进行秸秆覆盖,预防冻害和晚霜冻害发生;尤其晚弱苗地区要在冷空气来临前做好防冻准备。
设施加固,覆盖防寒。设施农业、畜牧业对棚舍要及时检查加固,及时清扫设施棚膜积雪,有温湿调控条件的设施做好温湿调控,防范病虫害。对于露地蔬菜可采用稻草和薄膜覆盖、提高抗冻性,果树可采取基部培土、树干包扎、果园熏烟等措施防寒防冻,力争减轻低温寒冻害的不利影响。
加强田管,防旱防涝。江南东部等地后冬今春降水均偏少,要加强蓄水,防范农田干旱发生发展影响油菜等正常生长。北方冬麦区后冬今春气温均偏高,春季华北降水偏多、黄淮降水偏少,要抓紧冬季和初春有利时机,采取有效措施增加有效分蘖,同时注意防范湿渍害、干旱、病虫草害影响冬小麦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