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药研发需要原始创新,高校该如何担当

“我国药物研发领域正在开启原始创新的新阶段,”1月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在清华大学药学院主办的2018年药学战略发展研讨会上表示,经过“跟踪仿制阶段”“模仿创新阶段”之后,目前是开启原始创新研发的关键时期。

“生命科学领域的留学人才纷纷回国,我国的创新创业环境助力他们建立起企业,将新药的创制产业发展起来,”陈凯先说,学科交融促进高新技术的变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也深刻改变了药物研究的面貌,为此,大学的定位和使命应该有新的担当。

清华大学药学院院长丁胜表示,在新药研发领域,如果跟在别人后面走,药物的研发周期短,能会快惠及百姓,但创制新药虽然研发周期长,却能解决很多尚未攻克的疾病。“最近两三年,部分国内的创新药物获得了国际市场的认可,包括有直接收购也有各种形式的合作开发等,但这类创新药的数量并不多,人才引进、国家投入、政策层面都需要积累,才有更多原创性的东西出现。”丁胜表示乐观,临界点很快出现,逐渐可以看见更多原创性的科研、转化慢慢出现。

“清华大学也希望能借助学校交叉学科等优势推动清华的药学发展,同时将这种力量作为催化剂,推动中国药学快速、健康的向前进步。”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说。

为此,清华大学药学院从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入手,重塑自身定位,适应新的历史阶段。设立“创新药物研发与产业化”“法规科学/监管科学”等课程。“创新药物研发与产业化”课程内容涵盖从靶点发现、临床申报到产业化运作的全流程,目标受众从高校师生辐射到新药研发与产业化全行业专业人士,采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结合清华大学最大的在线平台同步直播。“法规科学/监管科学”课程则是与UCSF-Stanford监管科学与创新卓越中心合作并得到美国FDA支持的全球人才培养项目,在推进法规科学本土化研究的同时,助力国内监管科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