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13项涉及种业
发表日期:2018-01-10 01:25AM 阅览次数:
世界农化网中文网报道: 1月8日,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71个项目和9名科技专家。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35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3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6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6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70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21项(含创新团队3项)、二等奖146项;授予7名外籍科技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在农业和农资领域,有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一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一项,国家技术发明奖和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共13项等。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
项目主要完成人:
李家洋(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韩 斌(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钱 前(中国水稻研究所),
王永红(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黄学辉(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粮食安全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压舱石,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如何用世界8%的耕地,养活世界20%的人口?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产量事关粮食安全,而育种创新正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授予中国科学院“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项目,该项目从分子层面解决了水稻产量与品质相统一的难题,培育出高产优质的水稻新品种。
现代育种技术,也就是杂交水稻技术为粮食增产和品质改良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面对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迫切需要更加高效和精准的育种技术,比如通过分子层面进行水稻品种设计的定向改良。从水稻的产量三要素,即穗数、粒数、粒重,到蒸煮品质三要素——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进行全面优化,既重视产量,也看重口感。
项目第一完成人、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院士:我们在水稻上所研究获得的这些知识,今后都可以利用到其他的主要农作物上去,这种技术的提升,能够使我们用更少的土地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粮食出来,从而确保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或者说对世界的粮食生产都有贡献。
项目第二完成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科院植生生态所韩斌院士:解决了这个株型影响控制产量性状的一个最主要的科学问题。过去这个株型的改变对产量影响非常大,能不能找到一个最好的理想株型,这个关键基因,或者叫关键因子,最后通过利用这个基因资源,在育种上能够提高水稻的产量,能够用分子设计的手段提高产量,同时又能兼顾品质的质量,因为有的时候这个产量提高了,可能品质会下降。
经过20年攻关,科学家们围绕 “水稻理想株型与品质形成的分子机理” 这一核心科学问题,创建了直接利用自然品种材料进行复杂性状遗传解析的新方法,揭示了水稻理想株型形成的分子基础,从水稻4万多个基因中,找到了影响理想株型形成的关键基因IPA1,使带有半矮秆基因的现有高产品种的产量进一步提高。同时对影响水稻口感的基因进行精细调控,杂交培育了“嘉优中科”等一系列高产优质新品种,连续两年万亩示范平均产量比当地主栽品种增产20%以上。
项目第三完成人、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钱前:这是一个不只是我们中国,也是世界上长期困扰的难题,就一般高产不优质,优质不高产。尤其(控制水稻)品质是25个基因,25个基因在这里面是肉眼看不出来的。
截至2017年,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上共发表论文120多篇,累计影响因子大于1000,被SCI引用8000余次,其中8篇代表性论文引用超过2300次。《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高度评价说:理想植株在育种中可以与其他基因(其他高产基因、抗性基因)聚合,产生更加高产的水稻品种。通过提高IPA1的水平改良水稻株型具有提高水稻产量的潜力。《科学》杂志新闻栏目则认为:该研究发现了推进水稻产量提高的遗传学基础。该项目的研究成果是“绿色革命”的新突破,为“新绿色革命”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01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水稻精量穴直播技术与机具
罗锡文(华南农业大学),
王在满(华南农业大学),
曾 山(华南农业大学),
臧 英(华南农业大学),
朱 敏(上海市农业机械鉴定推广站),
章秀福(中国水稻研究所)
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多抗广适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山农20及其选育技术
田纪春,王振林,王延训,邓志英,陈建省,张永祥,赵延兵,王书平,晁林海,高新勇山东农业大学,山东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早熟优质多抗马铃薯新品种选育与应用
金黎平,庞万福,卞春松,徐建飞,李广存,段绍光,金石桥,李 飞,郜 刚,谢开云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寒地早粳稻优质高产多抗龙粳新品种选育及应用
潘国君,刘传雪,张淑华,王瑞英,张兰民,关世武,冯雅舒,黄晓群,吕 彬,鄂文顺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水稻研究所
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花生抗黄曲霉优质高产品种的培育与应用
廖伯寿,雷 永,姜慧芳,夏友霖,王圣玉,李 栋,任小平,漆 燕,晏立英,王 峰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南充市农业科学院
食用菌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技术与广适性品种选育
张金霞,黄晨阳,陈 强,高 巍,王 波,谢宝贵,赵永昌,赵梦然,张瑞颖,黄忠乾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福建农林大学,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
中国野生稻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
杨庆文,陈大洲,陈成斌,潘大建,戴陆园,王效宁,李小湘,王金英,梁世春,余丽琴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湖南省水稻研究所
青藏高原特色牧草种质资源挖掘与育种应用
白史且,李达旭,马 啸,郭旭生,鄢家俊,严学兵,游明鸿,张蕴薇,李新一,何光武
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四川农业大学,全国畜牧总站,兰州大学,河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四川省草原工作总站
花生机械化播种与收获关键技术及装备
尚书旗,杨然兵,王东伟,李瑞川,连政国,殷元元,王延耀,王青华,华 伟,刘俊锋
青岛农业大学,山东五征集团有限公司,青岛万农达花生机械有限公司,临沭县东泰机械有限公司,青岛弘盛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河南豪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高光效低能耗LED智能植物工厂关键技术及系统集成
杨其长,魏灵玲,宋卫堂,周增产,刘文科,郭文忠,张国义,程瑞锋,李 琨,李成宇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大学东莞光电研究院,北京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北京中环易达设施园艺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京鹏环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新力光源股份有限公司
全国农田氮磷面源污染监测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
任天志,刘宏斌,范先鹏,邹国元,翟丽梅,胡万里,张富林,杜连凤,王洪媛,郑向群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番茄加工产业化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廖小军,余庆辉,胡小松,连运河,陈 芳,李风春,杨生保,韩文杰,韩启新,陈 贺
新疆农业科学院园艺作物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中粮屯河股份有限公司,晨光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关键技术及应用
朱有勇,李成云,陈万权,李 隆,骆世明,卢宝荣,李正跃,何霞红,陈 欣,王云月
云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