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凝聚科技创新力量

2017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凝聚科技创新力量

1月8日,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获奖成果既有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重大项目,也有致力于改善民生的科技创新。值得注意的是,有7位外籍科学家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外籍科学家贡献突出

来自美国、英国、瑞典和乌兹别克斯坦的7位外籍科学家被授予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获奖项目涉及物理、生物有机化学、气候学、遗传学等多个领域。

乌兹别克斯坦成为第一个有科学家获得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中亚国家。获奖者是乌兹别克斯坦籍生物有机化学家肖开提·萨利霍夫。他率先提出建立中乌科技合作研究中心的设想。中心以区域特色天然药物研究为核心,搭建起中国在中亚的天然药物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核心平台,促进中国生物医药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肖开提·萨利霍夫作为“一带一路”中乌科技合作的推动者、先驱者,为中乌两国科技合作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获奖的外籍科学家中,有3位是华裔科学家,施扬就是其中一位。

施扬是国际知名表观遗传学家、哈佛大学教授。10余年间,施扬凭借自身的影响力,为中国科研机构从海外招募了一批顶尖人才,并与其研究团队做出诸多杰出成果,推动了中国国内表观遗传学研究从空白迈向世界先进。

据统计,自2013年以来,共有来自美国、德国、俄罗斯、瑞典、意大利、日本等多国的36位外籍科学家和组织被授予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在“大尺寸高性能磷酸盐激光钕玻璃批量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启动以前,仅有美国掌握了连续熔炼技术,并对中国实施严格的技术封锁和产品禁运。在没有任何技术可参考的情况下,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经过10多年持续攻关,成为了国际上首家独立掌握钕玻璃元件全流程生产技术的机构。大尺寸激光钕玻璃已成功应用于中国“神光”系列装置,满足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项目的第一完成人胡丽丽坦言,“在国家任务面前,我们没有退路。”正是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支撑着这支团队在一连串的极限挑战中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很多获奖项目满足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加快了中国能源转型升级。重大新发传染病防治的“中国方案”,为实现健康中国目标提供了重要保障。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为加快海洋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南海高温高压钻完井技术,为实现国家南海能源战略奠定核心技术基础。

基础研究重大成果持续产出

基础研究、前沿探索是一个国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关键。2017年,从太阳能光催化制氢技术到高质量石墨烯材料,从细胞钙信号及其分子调控的微观规律到新型半导体掺杂机制,基础研究重大成果持续产出。

此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奖成果有两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自1999年科学技术奖励制度改革以来,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秉持“慎之又慎、宁缺毋滥”的高标准原则,曾9年空缺,距2006年产生两个一等奖已有11年。一等奖项目研究领域也从之前较为集中的基础物理学,扩展到化学、生物学,呈现“多点开花”之势。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领衔的研究团队在水稻理想株型关键基因方面取得重要发现,为充分利用水稻遗传资源、进一步开展高效的水稻分子设计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香港科学家原创的“聚集诱导发光”概念,已成为一个由中国科学家开拓引领、多国科学家竞相跟进的热点研究领域。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的仿生机器鱼高效与高机动控制理论,为新型、高效、高机动性的水下运载器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基础研究是科学技术的源动力,要想让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必须重视基础研究。”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朱日祥说。此次他和他的团队因为“华北克拉通破坏”项目获得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这是朱日祥和他的团队历时20年集中攻关取得的成果。

相关专题: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