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 创新驱动 跨越发展

农业科技创新驱动跨越发展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001—2013年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马爱平

10多年前,一种新型农业发展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农业科技园区在我国涌现。此后,第一、第二批共36个,第三、第四批共35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工作启动,“一城两区百园工程”实施,如今,第五批46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已审批,在我国获批园区总数达到118个。

10多年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农业技术组装集成与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聚集农业龙头企业和培育新型农业产业、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与产业化、农村科技培训与产学研密切结合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日益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产业催化、现代农业示范和农民技术培训的重要基地,成为地方政府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

10多年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作为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科学规划、突出特色,是园区发展的前提条件;部门联合、地方为主,是园区发展的坚实基础;整合资源、政策支撑,是园区发展的主要支撑;动态管理、规范制度,是园区发展的切实保障;改革创新、完善机制,是园区发展的持续动力。

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和样板

在我国中部,湖北武汉园区通过园区创业中心,引进和孵化了一批从事种业、加工业和生物技术产业的科技型企业,在这些企业的引领和带动下,水稻和蔬菜种植、畜禽养殖等当地主导产业发展迅速;而在东北,沈北辉山农业科技园区以农产品深精加工产业为重点,引进龙头企业,推进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再往南部,厦门同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重视食品加工业发展和产业基地建设,2012年两个园区入园企业分别达到500个和200个,年产值分别突破600亿元和100亿元……

12年间,遍布祖国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深知农业企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截至2012年底,72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企业总数为6376家,年产值达到4827亿元,上缴税额为95.5亿元,入驻的龙头企业总数达到2642家,其中农产品加工业企业占到50%,园区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比重平均超过40%,2002—2012年间平均每个园区每年入驻企业数量近70家。

在山东,我国北方最大的蔬菜产业基地——寿光园区坚持蔬菜品种改良和技术创新,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发展;在重庆,我国最有影响力的柑橘产业基地——忠县园区突出柑橘产业特色,形成了柑橘加工、流通、种植和种苗培养完整的柑橘产业链;在吉林,公主岭园区的玉米产业形成了从玉米种业到玉米深加工的产业链,配套的物流、农资供应、金融和技术咨询等服务机构健全,做强做大了当地玉米主导产业……

就这样,多年来,各地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不断优化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高效化。截至2012年底,72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种子种苗、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所占比重比所在地区高20%以上,畜牧业、花卉、蔬菜等的比重亦比所在地区高30%以上。

在江西,新余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机制创新带动企业集聚,搭建园区投融资平台,按照市场化原则,推行“运行公司制、投资业主制、科技承包制和联结农户合同制”机制,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校建立技术合作关系,鼓励技术成果入股,形成了葡萄种植与葡萄酒加工等产业。同时,园区创新土地流转模式,明确土地所有权、稳定土地承包权、搞活土地使用权、实行土地“三权”分离,使土地向园区连片集中流转,盘活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农业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

江西仅仅一个典型案例,多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近年来通过加速要素积聚,带动农业经营模式转变。截至2012年底,72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累计融资总额2438.81亿元,其中政府投入占11.85%,园区自筹占10.06%,企业投入占78.09%,社会投资已成为园区建设与发展的主导因素。

12年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已成为依靠科技创新探索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典型代表,引领着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健康发展。

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集散地和辐射源

陕西的杨凌农高区采用联合或协作模式,与科研院所共同进行科技开发、研制,形成科研、试验、生产、销售的联合体;北京的农科城采用引进或聘请方式,引进国内外高级人才和先进科技成果;四川的雅安园区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形成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农业科技部门、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组成的多学科、多单位协同科技队伍。

就这样,广纳人才、加强内引外联,建立稳定的技术依托和技术来源,加强产学研、农科教结合,成为各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进行科技支持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

联合申报科技项目,建立重点实验室、企业博士后工作站、企业研发中心等创新支撑平台,引进国际、国内智力,推动国际、国内交流,吸纳国内外院校和科研机构入驻,并发挥这些单位在人才、技术、成果等方面的优势,与之在国内领先领域和国际先进水平方面开展合作和加速成果转化,这些活动在多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蓬勃开展着。

在杨凌示范区,联合全国40家孵化器和26家创投机构,成立了全国首个现代农业科技创业孵化联盟和现代农业创业投资联盟,仅2012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就孵化高新技术企业704个。

科技特派员作为我国开展农村科技创业行动的生力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他们提供了重要基地。2012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科技特派员人数达到4982人,其中法人科技特派员1001人,科技特派团1112人;他们实施科技开发项目860项,年项目总投资95.58亿元,实现年利润12.27亿元;组建合作经济组织或专业协会1453个,会员人数达到348078人,直接参与农户184807户。

渐渐地,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科技创新产业能力成为国家农业科技园的主要功能之一,也成为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围绕创新不同类型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及其相应的产业化运行机制,强化了农业科技成果的集成创新与示范转化,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作为农业科技创新转化的重要平台,逐步发展成为了我国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集散地和辐射源及现代农业科技企业的孵化园。

现代农业的服务中心和培训基地

杨凌示范区建成远程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和三农呼叫中心,北京农科城五个中心的科技服务资源在北京及全国落地,杨凌的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滨州的中科先导创新发展有限公司等服务机构纷纷建立,全国农业科技数据源中心和服务源中心和山东园区生产调度中心初步建成……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作为现代农业生产者、管理者和经营者的服务中心和培训基地,通过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和企业家、农民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科技服务活动的积极性,与产业及市场结合,推动建设覆盖面广、专业性强、支持和带动作用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和社会性服务力量,围绕技术服务、信息化服务、职业化服务等深化体制与机制创新,为技术研发与集成、科技成果转化及科技创业等提供系统、全面、方便、高效的公共服务。

在浙江萧山、河南许昌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强化了信息化与物联网建设,农业科技信息、农产品销售平台、农产品市场信息等不断与国内外加强了联系。

目前,72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基本建立健全了信息服务网络,使园区之间在农产品生产、销售等环节实现信息共享,在技术引进与示范方面无缝对接,提高了园区信息化水平。

截至2012年,分布在祖国各地、前两批38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中,有35个园区专家大院建立了自己的国内网站,比率达到92.11%,其中有6个拥有国际网站,占全部大院的15.38%。

另据统计,2003—2012年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共组织专家讲座16254次,参加人数为1873074人;举办技术培训45688次,参加人数为3476173人;开办各类培训班28291次,参加人数为2754681人;接待参观考察127569次,接待人数为7628282人。

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中心,区域性的农业科技创新基地与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初见端倪。

同时,园区不仅成为当地新技术、新品种示范展示的主要窗口,先进技术、设施、品种试验示范和转化应用的主要载体,也成为了农业新技术研发的主要基地。截至2012年底,72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引进项目7724个,开发新项目5227个,引进新技术8609项,引进新品种38257个,引进新设施34139套,推广新技术8208项,推广新品种12493个。

城乡统筹发展的纽带和桥梁

近年来,安徽芜湖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有些新动作新举措,它创新土地经营推进新农村建设,以租赁或固定回报参股、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政策征用土地,健全失地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发放城镇低保生活费、购买新农合医疗保险,建设农民安置区大浦新村,在这个村,学校、医院、污水处理厂等配套设施齐全。

这是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农村城镇化的一个典型案例,实际上,“十一五”以来,各园区都将推进农村城镇化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立足各地特色和优势,探索“园城一体”、“园镇一体”、“园村一体”发展模式,2012年72家园区吸纳农村就业人数累计达到76.31万,比2002年增加近4倍。

各地园区还将观光旅游产业融入发展,将土地整治、生态建设、景观营造与产业发展协调,建立起生态景观优美、适宜观光游览的园区农业布局和生产模式,并通过文化创意,拓展农业功能,服务城市居民休闲度假和农业观光,构建起城乡统筹发展的桥梁。

在北京的昌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就是如此,它按照“一核驱动、二心提升、三园先行、四区共融、五链带动”的空间布局思路,建设高端研发孵化区、成果转化示范区、特色果品推广区、城乡统筹先行区四大功能区,实现了管理服务、科技研创、交流会展、示范推广、培训观光五大功能,打造了特色花卉、优质果品和绿化苗木等产业链。

创新发展再踏上新征程

12年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光荣绽放,如今,将再踏上新的征程。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园区建设工作创新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

未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将深化改革创新,确立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新时期结合工业化产业化进程加快农村建设发展、创新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引领农民分享现代化成果等重要任务和目标。服务于新时期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园区发展战略,全力构建协同创新模式,以创新创业为主线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从“四化同步”和城乡统筹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新的发展定位和功能功效,在推动园区土地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创新示范。着力推进“一城两区百园”战略实施,发展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协同创新结盟,建立现代农业人才基地,建设国际农业科技合作示范基地等。

■典型案例

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集聚高端研发引领现代服务业

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由北京市政府与科技部共同推进,是国家“一城两区百园”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

北京农科城着力打造信息、金融两大平台,搭建了“三农”综合信息云服务平台,汇聚信息100万条,为全国20多个省市提供信息服务10万次,成立北京农科城投资有限公司,聚集联想等17家产业投资基金;科技创新带动商业模式创新,以企业为主体建设了生物种业、生物燃气等11条品牌产业链,种业产业从“良种创制、成果托管、技术交易、良种产业化”进行创新,通过国家审(鉴)定的新品种148个;聚焦农业高端研发,已研发出一批重大农业科技成果并实现产业化应用推广,3年来,北京种业优质高产玉米系列品种推广约7500万亩,优质种公牛冻精占全国市场的35%以上;探索国际合作新模式,与81个国家地区、33个国际组织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实现方式,完成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战略结盟协议签署,建立“一城两区”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的高层协调机制、联席会议制度等实施规则和“一城两区”联动共享政策等。

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深化科教融合创新技术推广体制

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2010年科技部批准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初步建成了面积达100平方公里的农业园区,先后引进了20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和研发机构入驻园区,集聚展示新品种、新技术7000多个。

示范区推进科教体制改革,建立了“政府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建立了23个永久性试验示范站、37个专家大院等;实施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链推广,发展产业链推广企业28家,在国内外建成科技示范推广基地52个,2012年推广效益达30.1亿元;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认定个人科技特派员918名,发展法人科技特派员34家;提升农业科技展会的推广水平,农高会已举办19届,第19届农高会展示高新技术成果7800多项,交易额达821亿元;探索现代农业产业化模式,2005年—2012年,示范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和增加值增速分别以每年30%和25%的速度发展;推进农村金融创新试点,累计组建土地银行37个,流转土地3.8万亩;有序推进农业保险创新试点,5000亩大棚列入“银保富”范围等。

黄河三角洲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

——寿光园区做强主导产业促增收

山东寿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位于黄河三角洲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核心区,是全国著名的“蔬菜之乡”,是2001年批准的首批国家农业科技园试点。近10年来,累计总投资22.8亿元,建成核心区面积2万亩,带动示范区面积7.5万亩,辐射区面积35万亩。

园区注重科技创新与转化能力建设,先后建立了山东省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8个技术研发平台,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45项,获得国家专利35项,新技术规程4项,先后引进蔬菜新品种1800多个,新技术410多项,从2000年开始连续举办了十四届中国(寿光)蔬菜科技博览会,目前,在园区的带动下,当地蔬菜先进技术和良种覆盖面分别达到95%和98%;吸引涉农企业集聚,扶持资金达6.5亿元,至2012年底总计吸纳69家国内外知名的涉农集团入驻,经测算,企业聚集度为17.2%,企业增长率为508%;科技培训和创业服务取得了可喜成效,累计组织各类培训班4200多场次,培训菜农30余万人,3万多农民获得了“绿色证书”;建立健全了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农民增收显著,2011年寿光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1253元,核心区农民增收29%,示范区农民增收18%。

辽宁辉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培育壮大加工业带动城乡统筹

辽宁辉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始建于2002年1月,2010年1月被科技部正式批准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园区核心区规划面积56平方公里,已建成主要功能区及七大示范基地。

园区创建“农产品加工带动型工业反哺农业”模式,企业通过订单农业方式,带动种养殖基地1300余万亩,农户260余万户,核心区主导产业人均分别是示范区和辐射区主导产业人均产值的82倍和130倍;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孵化农业科技企业成效显著,近三年即承担国家、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53个,开发各类科技产品、成果或专利440余项,已累计进驻企业247家,孵化毕业213家,中试基地投资4.2亿元,综合服务中心共进驻中小企业34家,入驻率达到100%;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日益完善,搭建公共技术研发和服务、科技企业孵化、信息服务、人才培训、科技政策扶持和对外科技交流合作“六大平台”;产业集群优势突出、现已形成乳制品、畜禽制品、粮油食品、饲料、果蔬饮料、种子加工和农产品物流七大主导产业,2012年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520亿元,已集聚农产品深加工企业256家,年仓储能力达200万吨,年配送交易额达300亿元;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核心区全面推进“乡镇变街道、村屯变社区、农民变市民、农村变城市”进程。

广西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面向东盟全面发展特色产业

广西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2001年9月由科技部等六部门批准建设的全国首批21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之一。目前,百色园区已建成核心区1.87万亩,示范区7.66万亩,辐射区37.31万亩,成为我国重要的“南菜北运”生产基地、中国芒果之乡、国家“双高”糖料基地和亚热带水果生产基地。

园区立足广西,放眼东盟,坚持“面向亚热带、面向三农、面向东盟”的发展方向,突出亚热带农业特色和面向东盟的国际化特色,2007年以来先后举办8期中国—东盟亚热带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班;加强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发挥企业引领带动,先后与广西大学建立校区“一体化”合作及科研基地等,被授予广西壮族自治区级现代农业人才高地、广西高校毕业就业见习基地等;创新机制,多方联动,发挥资源的聚集效应,园区建立起政府搭平台、创环境,企业为创新投入主体,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为技术依托,农民广泛参与的“四轮”联动机制,建立了“省部共建,以省为主,明确分工,责任在市”的建设组织管理模式,有效形成了科技部、自治区、百色市三个层次,县、乡(镇)、村、户四个方面的园区管理框架及工作机制,制订完善招商引资、土地流转、人才智力引进、税费等方面的激励政策,先后引进、培育涉农企业104家。

新疆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加快新型工业化与现代服务业融合

新疆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于2002年5月经科技部等六部委联合批准成立。园区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东南缘,规划总面积340平方公里。

园区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目前,园区共有各类企业395家,其中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依托现代服务业,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共建成国家级、自治区级、州级技术研发平台23个,技术研发服务机构20个,依托龙头企业,玉米制种带动新疆玉米制种面积达85万亩,可为全国8000万亩玉米生产提供优质良种,建成了疆内第一、国内领先、辐射全疆的信息化技术应用与服务体系,建成了6万亩精准农业示范基地,通过“菊花节”等各类展会活动的举办,吸引参观游客35万余人次;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示范带动作用,制订实施了冬小麦、机采棉花等农业地方标准41项、农业标准体系3个,完成了园区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以及西甜瓜等产品绿色认证,建成了节水滴灌小麦高产示范等基地,年均实施现代农业科技项目20余项,带动就业15000人。

大连金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都市农业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大连金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位于大连金州新区东北部,是2002年由科技部等六部委批准设立第二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目前,园区核心区建成研发服务区、高效种植区、加工区、畜牧扩繁区和农业观光区五个功能区。

园区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成效突出,8家农业科研推广机构入驻园区,与20余家国内外科研院所合作攻关,花卉、蔬菜、水貂等品种的研发和选育已经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共获得3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重信息化建设和科技服务能力提升,搭建公共技术研发和服务、科技企业孵化、科技政策扶持和对外科技交流合作“四大平台”,出台了针对科技研发、标准认证的优惠和奖励政策,建立了人才培训机制,实施农民“绿色证书”培训计划,建成农村科技信息“双通”工程服务等平台,截至2011年,示范区面积达到4万亩;以优惠政策吸引多元化投资,壮大主导产业,到2011年核心区累计完成投资23亿元,其中,区级及以上财政投资占21.7%,各类企业和经合组织自筹投资占78.3%,建成了六大主导产业;以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农产品总加工能力达到260万吨,加工转化率达到55%,鼓励“农民五个入”,即:安排农民进入企业就业、入股合作、加入协会、加入合作社、通过订单进入产业化链条。

贵州湄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发展特色产业支撑新农村建设

贵州湄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位于“全国十大茶叶产业发展示范县”的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2010年成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已建成“茶叶加工产业园”占地面积3360亩、“生态茶园”占地455亩、“标准化现代有机茶生产园”占地9320亩,带动全县茶园已达40.33万亩,有机茶园4.5万亩,配套建成茶生态旅游“四在农家”新农村示范点3个以上。

园区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及创业服务能力,建设省级研发平台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在建企业技术中心3个;企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取得新进展,截至2012年底,茶叶加工企业申请和获得专利122件,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企业产值增幅达20%以上,湄潭县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园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服务中小企业95家199项次,派驻科技特派员44人,为企业增加销售额3亿元;培育龙头企业,核心区入住涉茶加工中小企业30家,辐射带动茶叶加工企业和大户407家;成品茶市场网络基本覆盖了全国绿茶主销区,2011年以来,园区企业新增就业2100人,核心区涉茶产值达26亿元,2012年湄潭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6.69%;将园区建设与农村建设同步推进,目前已成功打造5条茶产业带和多个茶叶专业村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江西新余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创新机制带动企业集聚

新余国家农业科技园位于江西省新余市孔目江生态经济区,2010年被省科技厅授予“江西省农业科技园联盟盟主”称号,并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园区搭建投融资平台,在项目建设中,普遍推行“运行公司制、投资业主制、科技承包制和联结农户合同制”的“四制”运行机制;推进产、学、研密切结合,先后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8个科研院校建立技术合作关系,目前中国农大葡萄酒科技发展中心持有天工葡萄酒庄项目10%的技术股份,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林中心持有喜耕田高产油茶种苗产业园项目12%的技术股份,引进入驻园区企业11家;创新土地流转模式,通过明确土地所有权、稳定土地承包权、搞活土地使用权、实行土地“三权”分离,核心区征用了不同农户的零散土地5000多亩、租赁了5000多亩,实现了土地“承包反租”的流转;坚持“两头在园,中间在外”的模式,将产前的种苗和产后的销售放在园区,产中的种植放在农村,核心区农民通过土地的征用和租赁补偿,人均增收4万余元,农民从事葡萄生产人均增收2000余元,从事花卉苗木生产人均增收1700余元,企业用工人均增收2000余元,核心区提供种苗,带动示范区农民15万余人,人均年增收4243多元。

安徽芜湖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创新土地经营推进新农村建设

安徽芜湖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位于“江南鱼米之乡”安徽省芜湖市,已完成核心区建设1.027万亩、示范区49万亩、辐射区86.4万亩。

园区创新土地经营方式,对园区内农用地以租赁或固定回报参股方式,与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协议,一次性流转二轮土地承包经营期限,运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政策,征用土地用于建设现代农业研发机构、完善基础设施,目前园区已获得土地使用权、经营权10710亩,新增农用地2090亩,节约建设用地830亩;健全失地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示范区内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9408元以上;推进新农村建设,核心区规划建设了农民安置区大浦新村,总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总投资4.8亿元,2011年南陵县第一个农村社区大浦新村社区正式运营,2012年荣获“全国魅力新农村十佳乡村”称号;延伸农业产业链,已形成优质水稻、有机果蔬、苗木花卉、特色水产品养殖等优势特色产业,拓展园区与旅游业结合的新型产业模式,园区拥有大浦绿洲、生态植物园等资源,已累计接待游客80余万人次;引导企业资本参与园区建设,成功引进安徽鲁班集团参与新农村建设。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