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国LHC物理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2017年12月22至24日,第三届中国LHC物理研讨会在南京大学成功举行。来自中科院高能所、理论所、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山东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兰州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南京大学等数十所研究院所与高校,约290名专家学者、师生代表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中国物理学会高能物理分会主任、中国科技大学赵政国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际合作局张永涛处长、教育部科技司方建慧处长、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卢宇副研究员等主管部门领导等出席了会议。

自2012年7月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实验发现了Higgs粒子以来,粒子物理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每年都有大量新的实验结果发表,也有许多新的物理模型涌现。根据中国参与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实验各个相关研究项目组的共同商议,每年举行一次中国LHC物理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是:依托我国参与国际大型强子对撞机实验等重要研究计划的良好契机,进一步加强国内外广大专家学者、师生人员在大型强子对撞机实验、理论物理、以及先进粒子物理探测技术等领域内的国际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并在国家强有力的支持之下,共同组织高水平粒子物理国际合作研究队伍、培养高层次的年轻科技人才,进一步提高我国在粒子物理研究领域的学术水平与国际影响力。

22日上午的大会开幕式由南京大学金山教授主持。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党委书记黄奇教授代表会议承办方致欢迎词。随后基金委国际合作局张永涛处长、中科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卢宇副研究员、教育部科技司方建慧处长等先后讲话,强调了LHC国际合作研究的重要性并预祝大会成功。

中国科技大学赵政国院士作了“大型强子对撞机综述”的大会报告,分析了LHC实验对解决重大科学前沿问题的意义和作用,介绍了中国组在LHC上ATLAS、CMS、LHCb和ALICE四个实验中做出的贡献和取得的成绩。刘衍文教授、陈国明研究员、高原宁教授和周代翠教授分别代表LHC上四个实验中国组报告了近年来的主要物理成果、探测器升级和人员队伍建设等情况。

在两天半的研讨中,共有80余个LHC实验报告,全面回顾了LHC实验第二阶段运行在Higgs粒子性质测量研究、标准模型测量、超对称SUSY和其他超出标准模型新物理寻找、重味物理和强子谱研究以及相对论重离子研究方面获得的最新物理成果。同时还有29个相关理论报告,综述了LHC物理的理论研究状况和最新进展,介绍了国内在相关方面的研究结果。在报告期间,实验和理论工作者畅所欲言,对LHC物理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本次会议首次开设了展板单元(Poster Session),经过与会师生共同投票评选,选出Poster前三名:上海交通大学胡舒旸,北京大学李晶和中山大学/中研院联合培养的石辽珊。

12月22日晚,中国科技大学赵政国院士应邀,面向大会公众和本科生作了科普报告,题目为“Exploring the World of Infinitive Small”。广大师生踊跃参加,整个会场座无虚席。赵政国院士介绍了当前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本图像,如何利用最前沿的科技手段建造大型实验装置来探究物质世界的一些最基本问题。赵院士的报告深入浅出,为许多尚未接触过粒子物理的同学们打开了新的知识大门,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粒子物理学的浓厚兴趣。报告结束后,学校师生与赵院士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交流。

24日上午,金山教授对本次会议作了总结。他肯定了中国参与LHC各个实验组所取得的显著进步和重大成果,鼓励各单位之间要进一步加强协作和相互支持。为了更为有效地组织好今后中国LHC物理研讨会,会议决定成立“咨询委员会”,负责协调和决定举办LHC物理研讨会议的相关重要事宜。

在研讨会期间,各个实验组对中国LHC国际合作的未来布局和规划进行了深入探讨。大家一致认为在今后的合作中要统筹安排,兼顾探测器升级和物理分析两方面的工作;要认真完成中国组在下一阶段所承担的相关探测器升级任务,同时进一步凝练物理目标,群策群力,争取在国际重大科学前沿的探索中获得突破性成果。

(会议网站:http://indico.ihep.ac.cn/event/7102

(物理学院 科学技术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