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义:强化作物营养 助推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12月27日讯 微量营养素,包括矿物质和维生素,是人体营养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能在人体内合成,只能靠人体从食物中摄入。如果这些人体必需的微量营养素长期摄入不足或失衡,则会使人健康受损,也就发生了隐性饥饿。

由于隐性饥饿并非是吃不饱饭,所以通常很难被发觉,但其危害却不容忽视。研究表明,它会直接导致出生缺陷及发育性残疾,增加儿童和孕产妇死亡率,危害儿童青少年体格和智力的正常发育及成年人的健康。隐性饥饿不仅是贫困地区存在的问题,在新兴和高收入经济体中也频繁出现。

2002年,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在全球范围启动了“国际生物强化项目”(HarvestPlus)。作为国际生物强化的国家计划之一, 2004年11月中国作物营养强化项目(HarvestPlus-China)正式启动,依托于中国农业科学院,致力于通过传统育种技术、分子育种技术并与营养科学相结合,筛选、培育、评价和推广富含微量营养素(铁、锌、维生素A原、叶酸等)的营养强化作物新品种,预防并减少我国人群中普遍存在的营养不良和营养失衡以及微量营养素缺乏相关疾病的发生,消除“隐性饥饿”和贫困的同时,也加强对城市富裕人群营养失衡的关注。

作物营养强化 消除“隐性饥饿”

自2009年起,张春义担任中国作物营养强化项目副主任,负责协调组织全国范围内30余家相关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专家组成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团队,针对中国人群尤其是贫困人口的微量营养素缺乏问题开展相关研究并取得了重要成果,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虽然造成营养不良的原因复杂,但所有形式的营养不良均呈现一个共同特点:食物生产不适应营养需求,膳食结构不当。当前,农业生产不仅要高产高效,更要满足营养需求。实践证明,农业在保障食物供给及抵御各种形式的营养不良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2014年11月,由世界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国际营养大会,通过了《营养问题罗马宣言》及其《战略行动框架》,宣布将2016年至2025年的10年时间定为全球“营养行动十年”,并提出“加强营养敏感型农业发展、确保粮食安全、实现健康饮食”的行动要求。

“农作物营养强化广泛而快速的发展,对于我国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张春义说,“应把营养科技创新纳入跨部门的政策支持,推动这个领域的技术研发。”

产学研结合 育出作物新品种

张春义认为,分子辅助育种、基因组辅助育种等技术的应用,结合代谢组学和表型组学,能非常有效地实现食品营养强化。同时,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和大数据处理系统诞生,基于分子设计的个性化作物育种将成为生物强化的研究趋势。

张春义带领项目团队培育了18个富含微量营养素的作物新品种,高锌中铁小麦品种已在5省市释放种植;高β-胡萝卜素甘薯,β-胡萝卜素含量高达231.1ug/g鲜重。甘薯营养强化研究团队在四川、重庆、江苏、山东、福建、广东等七个维生素A缺乏发生率高的地区已推广种植10个高类胡萝卜素甘薯品种。高维生素A原营养强化玉米新品种杂交种已在云南29个县测试,在云南临沧及昭通地区小规模试种1000亩,2016年获得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批准第一个自行开展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的特殊用途玉米品种。开发了甘薯糕、薯枣、薯脆、甘薯粉等营养强化产品,提升农作物的附加值,促进农户增收。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有时候你会觉得特别难,也许是因为这次收获更大!”张春义总是这样鼓励他的团队。从中国作物营养强化项目创立之初至今,张春义以打造科研平台为抓手,坚持走产学研合作发展的道路,通过委托研究、联合攻关、共建科研平台、人才培养等方式,走出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提高”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之路。

相关链接:张春义,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8年10月生于内蒙古,1990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生物学系,1993年获得兰州大学细胞生物学硕士学位,1996年获得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遗传育种博士学位。1999—2003年在比利时根特大学植物遗传系从事博士后研究。中国科技大学苏州研究院、安徽农业大学、西南科技大学、上海农业科学院客座教授。

目前担任农业部农业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作物营养强化项目常务副主任、农业基因资源与生物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资源植物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及中国作物学会常务理事、美国植物生理学会会员、中国细胞生物学会会员、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会员、《中国农业科技导报》执行主编、《亚热带植物学报》编委、America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编委会委员。2015年入选农业部“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2015全球生物经济峰会”理事会成员。2016年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协同创新行动“作物营养素代谢机理及营养强化关键技术”首席科学家及科技创新工程“作物代谢调控与营养强化”团队首席科学家。2015年入选农业部“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2017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