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农业破解作物“吃水”窘境

苗凤强本网记者冯雷

“喷灌能照顾到全地块,不会造成高处刚沾水、低处水流淌的情况,同时配合喷施根外追肥、化学农药除草剂等,一举多得。”河北省阜城县建桥乡西多村种粮大户多国元介绍起喷灌的好处滔滔不绝:“我种了500亩小麦,仅此一项,每亩地就节约40多立方米的水。”

由于连年地下水超采,导致衡水地区地下水位下降,形成了8800多平方公里的“漏斗区”。身处其中的阜城县为实现地下水采补基本平衡,改善水环境,积极采取农业结构调整、发展节水农业等举措,做活农业节水文章。

阜城县是农业大县,玉米、小麦等大田作物种植持续了上千年,小麦种植用水占农业用水量近80%。为此,该县大力推广节水抗旱小麦品种,通过实施冬小麦节水稳产配套技术项目,在冬小麦生育期内减少浇水1至2次,实现节水稳产。

为从根本上改变“小麦吃水”的窘状,该县通过季节性休耕,压减冬小麦种植面积4.4万亩。同时改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制为花生、大豆、高粱等一年一熟制,今年全县新发展优质大豆10万亩、高粱2万亩、花生2万亩,亩均增收1000元以上,做到节水增收两不误。

在阜城县阜星科技农业现代园区内,负责人殷三强指着烘干塔前红彤彤的高粱堆:“今年园区发展高粱种植2万亩,替代原来的玉米小麦种植,易管理、抗旱、节水、高产,亩均效益近2000元,一季收入相当于原来玉米、小麦两季的收入。”

“这套滴灌系统真是好啊!一合闸就能浇水,省时又省力。”正忙着灌溉蔬菜的恒滨农业园技术人员说,“关键是省水,一亩地比原来节约用水三分之二。”

瓜菜种植需水量较大,传统的漫灌不仅用水量大,而且地表长时间保持湿润,易导致病虫害发生,破坏土壤结构。阜城县农林局张志强介绍,“为此我们在西瓜主产区漫河乡全乡和部分温室大棚推广滴灌技术,根据瓜菜各生育阶段的需水量适时适量滴灌,不仅节水,而且有利于提高土壤蓄水保肥能力,改善农作物生长环境。”

责任燕玉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