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 | 袁隆平:用先进农业科技将饭碗端牢

本报记者张振中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新时代我们必须要用先进的农业科技造好饭碗、种好粮食。我们今年的工作总结就是为了未来更好地出发。”在近日举行的“2017年度超级杂交稻高产攻关与种三产四丰产工程”工作会议上,袁隆平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这5年也是袁隆平老骥伏枥、不断攻关的5年,袁隆平带领团队勇攀科技高峰,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超级稻第四期攻关成效显著,2014年首次在湖南突破大面积示范亩产1000公斤的目标,2017年云南个旧市“超优千号”百亩示范片平均亩产达到1073.15公斤,连续3年突破了16吨/公顷(每亩1067公斤)的第五期超级杂交稻攻关目标;2017年,“种三产四”丰产工程(即用三亩地产出四亩地的产量)在项目实施的第十一个年头,终于实现了袁隆平2006年提出的“在湖南推广‘种三产四’面积1500万亩、相当于2000万亩所产粮食”的宏伟目标;今年,“三一”工程(即用三分地养活一个人)试点亩产达到1200公斤,为项目进一步的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

“新时代要有新作为,要落实总书记将饭碗端牢的要求,总的办法还是用先进的农业科技造好饭碗、科学种田。”袁隆平认为,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追求粮食高产是一个永恒课题,结合中国的国情,要坚持“两条腿”走路。

“一条腿”是依靠农业科技攻关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随着实施10余年的“种三产四”丰产工程的结题,袁隆平带领团队马上又投入到下一个“黄金十年”的开题——“三一”粮食高产工程的攻关研究、立项实施。相对于“种三产四”丰产工程在粮食中低产区实施,“三一”粮食高产工程主要选择在高产区进行,便于提高不同产区稻田的单位面积产量。袁隆平介绍,“三一”粮食高产科技工程,即在南方高产区,研究并推广应用以超级稻为主体的粮食周年高产模式及其配套栽培技术,达到周年亩产1200公斤,实现三分田养活一个人的产量目标。

“我已向省政府提出立项,明年‘三一’工程就会加快立项启动,湖南这个洞庭粮仓就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多的贡献。”袁隆平对此信心满怀。

“另一条腿”是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18亿亩耕地红线靠什么来守住,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要从盐碱地和滩涂上‘挤’出适合的面积来种海水稻,这一‘挤’有望增加1亿亩良田,如能完全实现,这是个了不起的贡献。”袁隆平说。今年9月底,首批耐盐碱水稻材料开始收割评测,产量最高达到亩产620.95公斤。袁隆平认为,这意味着海水稻研究取得了重要突破,1亿亩盐碱地有望成为新粮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