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修复新技术:耐盐碱水稻的生长密码(图)
在盐碱地上种水稻,将荒凉滩涂变良田,这个昔日难以实现的愿景,如今随着土壤改良等多项相关技术的不断进步,正在越来越多地变为现实。
12月7日,以“盐碱地稻作改良”为主题的第二届国际海水稻论坛在青岛开幕,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水稻研究所、国际荒漠化协会、越南水稻研究所、埃及水稻研究所、中国水稻研究所、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等数十家科研院所专家和企业的百名代表齐聚一堂,广泛交流和研讨盐碱地稻作改良及问题土壤修复的前沿新技术。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论坛上致辞时表示,保障粮食安全,有两条重要途径。一是通过科技进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二是扩大耕地面积。当前我国单位面积产量已经非常高,提升空间有限。而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可耕土地面积越来越少,利用广大的盐碱地滩涂等土地资源,发展耐盐碱水稻,将对保障粮食安全做出重要贡献。
多位与会专家也表示,盐碱地是非常重要的、值得挖掘的潜在资源,加强对盐碱地的开发利国利民,将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当前,耐盐碱水稻的研究和应用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现在是进行技术集成的时候了,应更好地进行推广应用。
“我们看到的耐盐碱水稻就如同浮在水面上的冰山,实际上更多的工作是在水面之下的。用排灌系统来排盐以及土壤改良工作都非常关键。”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张国栋博士介绍说,他们正在山东、江苏等多地探索应用四维改良法进行盐碱地改良,即整合要素物联网系统、土壤定向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及抗逆性水稻四大要素的技术配套方法,同时配备智能化、精准化、信息化的栽培、植保、农机装备、大数据等软件系统,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湖南农业大学教授雷鸣表示,盐碱地改良不是靠单一的技术措施就能实现的,可以借鉴土壤重金属污染综合修复措施,形成盐碱地改良VIP技术,即综合运用抗盐品种(V)+灌溉水(I)+改良剂(P)技术。
今年,由袁隆平院士领衔的研发团队与湖南博川土壤修复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合作,采取良种(选育耐盐碱杂交水稻)与良法(盐碱地土壤调理剂改良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海水稻种植试验。今年9月理论测产结果最高达到了亩产620.95公斤,实现了新的突破,引发业内的广泛关注。
博川土壤修复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技术负责人雷志刚介绍说,针对盐碱地,博川探索提出了“压排调种”的修复策略。“压”即通过合理灌溉,把盐碱从土壤表层压下去;“排”即根据“盐随水去”的盐碱地水盐运动规律,通过渗管或排盐沟及时排除土壤中的可溶性盐或交换性钠;“调”即通过增施该公司专利产品盐碱地调理剂,降低钠离子的危害性,同时补充多种有益元素,有利于作物根系生长;“种”就是种植和种子,选择耐盐碱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大量盐分,从而降低土壤中的盐分。
矿物技术是业内公认的改良土壤的重要技术之一。雷志刚表示,博川盐碱地改良剂以天然矿物为原料,修复效率高,稳定性好,在没有外源性污染的情况下,还可确保连续多年作物重金属含量不超标,对土壤也不会造成二次污染。
据了解,此次论坛由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承办,中国化工学会化肥专业委员会、湖南博川土壤修复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协办,“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担任此次大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