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咸农211不育性不稳定说起——育种家风采

最近,有关于“第三代杂交育种技术可以用在小麦上……”和“小麦Ms1、Ms2显性不育基因的克隆成功”等公开报道一下子多了起来,这些都直指小麦杂种优势利用又有了新“工具”、和又一次面临的新突破。同样的消息,在不同人听来所产生的反应和反应程度会有所不同,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曾经搞过杂交小麦的人来说,绝对是一剂强心针,它难免不让我们又兴奋或激动一下,甚至还会有兴奋和激动下的设计一番……

我国杂交小麦开始于1965年,是蔡旭先生从匈牙利引进了小麦T型不育系和恢复系,并率先开展了国内不育系转育和恢复系的选育工作,一系列的工作,为"七五"期间我国杂交小麦能取得重大进展打下了基础。1985年蔡旭先生(去世)离开了我们,时间一晃过去有三十多年了,我们国内的杂交小麦哩哩啦啦一直有人在搞,但没用听说和看到有多大的起色,原来的T型不育系也早就被其它的类型或剂型所替代。虽然听说现在新“克隆”出的基因比起原来的“T型”、“KV型”和“光温敏型”有了不少的优势,但我们也不可掉以轻心,因为杂交小麦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由相关的很多方面组成,要实现应用、实现突破,就需要有更多的人参与、有更多的人来帮忙解决实际应用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特别是需要像我们前辈——蔡旭先生那样,在杂交小麦所遇到问题解决方面“脑筋大开”,最终才可以实现几代人的共同梦想。

我们都知道,T型小麦不育系的恢复源很窄,恢复系难找;反过来,又说明T型不育系难以恢复,不育性比较顽强。T型恢复系的恢复来源当时有两个:一个是转育含T提莫非维小麦细胞质——“RR”恢复基因的材料;另外一个途径就是在普通小麦材料或品种中“测交”筛选。而据我们知道,普通小麦中对T型不育系有恢复能力的也只有法国的一个叫"普里美比"(Primepi)的通小麦。这说明,T型不育系的恢复问题将是一个最大的难题!

咸农211不育性应该不是我们转育的,是引进到农大来的。当年当发现咸农211不育性有不育性不稳定后,按照一般做法,可能就会将这个材料淘汰了,没法用啊!但当年蔡旭先生则不是,而是在咸农211不育性系和保持系(咸农211)上做了更多的延伸工作。

蔡旭先生的思路和思路产生后的做法是——

①咸农211不育性的不稳定(每个不育穗子套袋自交后都能够结实,有一两粒的自交现象),可能说明咸农211细胞质中也含有部分的恢复基因、那怕是少量的。这样,接下来的工作可以加强对咸农211不育系的“测交”,期望有更多更好恢复结实杂交F1的出现。

②正是由于咸农211有(可能的)少量恢复基因的存在,这个不育系是不是就应该容易被恢复呢?如果容易被恢复,加强杂种后代的选择,可能更容易选择到恢复力更好一点的恢复系。理由是:咸农211的少量恢复基因与原恢复系的恢复基因得到了“基因累加”效应。

③将(保持系)咸农211进行恢复系的转育,这样也可能获得恢复基因的累加效果。

④按照上述这些猜测,我们有必要将历年来在转育T型不育系过程中出现有自交现象的材料、包括被淘汰的,找回来继续的转育、测交和与恢复系进行“新转恢”或者叫“恢复基因的累加”组合了。

看看,这就是当年主持我国杂交小麦攻关项目的蔡旭先生!一些小小的表象在他的眼里就是一些新的发现和亮点,或许可能的突破也就在这些看似不起眼、理论上还没有,教科书上还没说到的小小发现上;还或许,这些同样的现象在别人、或者不太专业人看来就很平常,甚至还会被当成缺点淘汰掉!相比之下,我们很多思路和工作都太不到位了!

另外还有一个小故事。就是蔡旭先生的研究生白普一在将他完成后的毕业论文《T型核质互作雄性不育小麦育性恢复的遗传》给蔡旭先生看后,蔡旭先生一下想到了我们的一个很不错的恢复系恢复力总不稳定的问题所在。这个恢复系就是非常著名的——T808/农大75。蔡旭先生说,这个恢复系在第八代时由于几个品系外观都非常一致了,就将它们混合了,现在看还是混合早了。白普一和国外的专家都说恢复基因是有三个,它们分别是由完全显性和部分显性对育性做的贡献,不是单一的一个简单的基因,这样,我们应该继续的选择!于是,后来的工作中就增加了对这个组合的继续选择,蔡旭先生并要求,恢复系繁种的种子必须是套袋自交的种子单独繁殖的。

这就是蔡旭先生在攻关中 国杂交小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际的范例。可惜的是,那个年代分子生物技术落后,假若当时有现在的这个条件,那我想在蔡旭先生的统领下,会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一些事儿干的更棒。虽然不可能马上让杂交小麦成功,但有蔡旭先生这种工作作风,会将一些现象搞得更明白、一些问题说的更清楚,让后人继承的更多更多。

记得几年前我曾经写过一篇题为《周令不知何处去,杂交小麦几时成》的博文。博文的意思是说我们的杂交小麦“戏”不大。现在看,杂交小麦的激情又被燃起,同志已“撸起袖子”……我想,如果再结合蔡旭先生精神和他的工作作风,我们杂交小麦的“戏”还是有的,加油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