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霄28年专注广西特色植物科研:越久越够味
“金花茶、岩黄连、合柱金莲木……这些你们可能很少见的珍稀植物,是我几十年来的研究对象,是我的宝贝。”韦霄(如图,本报记者李纵摄)指着植物图鉴说。
韦霄博士是中科院广西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1989年从华南农业大学农学系毕业后到所里工作,28年来,主要从事珍稀濒危植物保育生物学和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育与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研究。
“工作28年,就像酒一样,年头越久越够味,我比年轻时更有兴趣去研究这些植物。”韦霄说。
长期野外调查,摸清广西岩溶特有珍稀药用植物资源家底
在离桂林市区20公里外的雁山镇,一座稍显破旧的办公大院内,集中着广西特色植物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这里就是中科院广西植物研究所。
“广西是世界典型的岩溶区,分布着不少珍稀和特有物种。但由于多种原因,许多植物资源陷于资源枯竭和物种灭绝的危机中,为此,我们开展了广西岩溶特有珍稀药用植物研究。”实验室内,韦霄谈起了他记忆最深刻的一次研究:为了摸清广西岩溶特有珍稀药用植物资源家底,韦霄带领团队用时三年开展野外调查,几乎走遍了广西大大小小的岩溶石山。岩溶地区很多石山异峰突起,岩石锋利,割伤手脚是常事;在植物丛中行走,蚊虫叮咬也是家常便饭,被马蜂叮一口一个星期都消不了肿。“最惊险的一次是在龙州县做调查,野外石山没有路,我们摸着石头上山,爬到半山腰,一块比篮球还大的岩石从山上滚下来,差点砸到队员身上,现在想起来都后怕。”韦霄说。
辛苦付出换来丰厚回报。通过调查,韦霄团队查明了广西岩溶特有珍稀药用植物野生资源状况,收集保存了200多种植物,其中新发现苦苣苔科新种2个,突破了100多种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迁地保护技术难题,建立了国内唯一的岩溶药用植物生物多样性保育基地,繁育各类苗木30万株,为广西岩溶区植被恢复和药用植物产业开发提供了种质资源和技术保障。此后,韦霄团队还编写了《广西岩溶特有珍稀药用植物彩色图谱》,为深入开展保育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参考工具。
在开发中保护,“双保险”效果显现
“种质资源普查只是第一步,后续的研究才是重头戏。”韦霄说,岩溶地区环境恶劣,能在这里生长的植物大多是很好的绿化植物,“我们需要筛选出合适的物种,开展繁育和引种驯化研究,推行人工种植。这样既有利于保护石漠化地区生态,又有利于扩大珍稀植物种群”。
韦霄认为,对于珍稀植物的保护,野外就地保护虽然十分重要,但更好的办法是让其融入人类生产生活,“像金花茶这类珍稀濒危植物,科研经费却很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经济效益不够。如果能在开发中保护,又怎么会灭绝呢?”
“其实这与野外保护并不矛盾,可以看成双保险。”韦霄说,“合理的开发利用能使其种群扩大,也是另一种保护。”基于这种理念,他筛选出了适合广西喀斯特地貌区种植栽培的黄花倒水莲等12种药材,总结出8种中药材与林木组成的复合套种种植模式,并建成100亩示范基地。
目前,“双保险”的效果已经显现。他们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生产,通过与8家公司合作,建立了125亩苗木繁育和2000多亩药材种植基地,还与广西全州、恭城和广东罗定等地科技部门合作,培训指导当地农民种植特色药材,既提高了农民收入,又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保护“茶族皇后”金花茶,提高其产量和质量
金花茶的保护,很好地体现了韦霄的保护理念。
“如果说岩溶地貌是广西最具代表性的地貌,那金花茶就是广西最具代表性的植物之一。”在中科院广西植物研究所的喀斯特岩溶植物种质库,韦霄指着一株半人高的小树说,“看见这个树上的小花苞没有?它就是大名鼎鼎的金花茶,开起花来可好看了,金灿灿的,十分耀眼夺目。”
金花茶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被誉为“茶族皇后”。“由于对生长环境要求高,加上被人类破坏,金花茶野外数量十分稀少,目前广西仅在防城的金花茶保护区有集中分布,其他地方很少见。”韦霄说。
“一想到这种植物濒临灭绝,我就觉得太可惜了,得利用自己所学知识为金花茶保护做点事。”韦霄带领团队主持完成了“珍稀濒危植物金花茶保育生物学研究”等10项国家、省部级研究项目,摸清金花茶的生长发育规律,提高了繁殖和栽培技术,为金花茶保护种群的选择、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了重要指导。
“找到办法让它更好与人类相处,才是治本之策。”韦霄说,“不论是作为观赏还是种植,金花茶都很受欢迎,可惜资源量太少。”为解决这个问题,韦霄带领团队开展“金花茶规范化种植研究与示范”项目,总结出一套金花茶快速繁殖技术,提高了金花茶的产量和质量,培育了种苗20多万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