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粮食工程”成效显 为农民服务水平提升
原标题:国家粮食局:“优质粮食工程”成效显 为农民服务水平提升
近日,通过总结有关省份试点经验,财政部和国家粮食局自2017年起在粮食流通领域实施以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质量检验监测体系建设和“中国好粮油”行动为重点的“优质粮食工程”,并在2017年安排部分中央财政资金予以支持。
国家粮食局相关负责人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优质粮食工程”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环,其中的产后服务体系能够提质减损促增收,而从湖北四川等地的实践看来,创新是第一动力。
供给侧改革:优粮优价才“优农”
近十余年来,中央一号文件都紧紧围绕农业和粮食工作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促进粮食生产发展的政策措施,有力保障了我国粮食生产连续多年实现丰收。但在粮食产量大幅增长的同时,粮食形势也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国家粮食局相关负责人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从生产看,粮食生产虽连获丰收,但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优质品种供给不足。农户粮食产后品质保障能力较弱,粮食产后社会化服务还很不健全,粮食产后品质下降的损失较大;从流通看,粮食供应充足,但“高库存、高进口、高成本”的“三高”压力沉重;从消费看,城乡居民粮食消费需求加快升级,但绿色优质粮油供给不足,粮食产品低端“大路货”多、高端精品少、好品牌市场占有率低,从田间到餐桌的粮食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尚未建立;从改革看,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但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要求相比依然任重道远;从开放看,国内外市场加速融合有利于我们利用国际资源,但外部压力和挑战也越来越大。
2017年,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国家粮食局会同财政部实施了“优质粮食工程”,印发了《财政部国家粮食局关于在粮食流通领域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的通知》《国家粮食局财政部关于印发“优质粮食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据了解,“优质粮食工程”是推进粮食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是加快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国家粮食局在总结“粮安工程”建设经验、取得成效的基础上,结合“吉林大米”模式、四川粮食产后服务模式等典型成功经验,经反复调研论证,通过实施“优质粮食工程”,解决供给结构性矛盾等突出问题。
据国家粮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优质粮食工程”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项是建立专业化社会化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独立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同时兼顾粮油加工企业等其他主体。为种粮农民提供“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的“五代”服务;向农民宣传国家粮食收储和优质优价等政策;推广适用技术;指导农民科学储粮以及对粮食分档升值;引导农民调整生产结构,实现优质优价。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将服务范围扩展到提供市场信息、种子、化肥等和融资、担保服务;积极稳妥发展“粮食银行”;推广订单农业等业务。另外,还为主产区农户配置或自建科学储粮新装具、新粮仓等,推动农户节粮减损。其他两项则是完善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以及开展“中国好粮油”行动。
产后服务体系:提质减损促增收
2007年以来,国家粮食局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同组织实施了农户科学储粮工程专项建设,推广农户储粮新装具和小粮仓,加强对农户科学储粮技术指导,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据了解,截至2016年底,专项共投资83.4亿元,其中中央投资25.1亿元,为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户配置了近1000万套标准化科学储粮装具,研发、推广的农户科学储粮仓适用不同地区、不同粮种3个系列的10多种类型,使这些农户的储粮损失率平均下降6%,每年为农民减少粮食损失23亿斤、实现增收25亿元以上。专项建设深受广大种粮农民欢迎,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山东、江西、湖南、宁夏等省区市纷纷将其作为服务“三农”的“民心工程”来推进。
国家粮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中央财政引导性资金投入,放大中央财政资金作用,可以有效激活市场,充分调动各类社会主体积极性,促进“优质粮食工程”实施,更好地发挥粮食流通对生产和消费的引导作用,对于促进粮食种植结构调整,提升粮食品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粮食收储制度改革,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进一步推动粮食“去库存”,加快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而作为“优质粮食工程”的子项,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是重要内容之一。2017年5月,财政部会同国家粮食局评审确定了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江苏、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四川、重庆、陕西、宁夏、广西16个省区市作为2017年度重点支持建设省份。
据国家粮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主要是建立专业化的经营性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打造农民需要的粮食产后服务功能,为农户开展“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等“五代”服务。有条件的,还可以将服务范围扩展到提供市场信息、种子、化肥和融资、担保服务,推广订单农业等业务。通过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将为农民带来以下好处:
一是增强农民市场议价能力。建成产后服务中心通过向农民提供保管等服务,为农民适时适市适价卖粮创造条件,增强议价能力。产后服务中心还应能及时向农民传递市场信息,疏通交易渠道,帮助农民卖好价;二是促进粮食提质进档。产后服务中心要通过提供专业化的清理、干燥、分类等服务,大幅度提高粮食保质能力。按市场需求分等定级、分仓储存、分类加工,有效保障粮食质量,为实现优质优价、增加绿色优质粮食产品供给创造条件,通过市场带动农民增收;三是推动节粮减损。通过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和农户科学储粮设施建设,使农民手中收获的粮食得到及时处理、妥善保管,大幅减少农户储粮损失率;四是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通过整合产后服务资源,形成完整的服务链,提升农业的专业化水平,促进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提高服务效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