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大家为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把脉
12月5日,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第六届学术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于2017年在西安召开。学术委员会主任秦大河院士、高级学术顾问山仑院士、副主任傅伯杰院士及康绍忠院士、邵明安院士等11位委员出席会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有关领导,校党委常委、水保所党委书记闫祖书,党委常委、科研院常务副院长韦革宏,水保所领导班子及实验室学术骨干参加会议。
常务副校长吴普特代表学校致辞
水保所所长刘国彬主持开幕式。常务副校长吴普特在讲话中代表校党委书记李兴旺向各位专家及各级领导长期以来对重点实验室及学校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对实验室全体人员为学校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表示感谢。他指出,当前学校正处于“双一流”建设的关键阶段,两位新院士的诞生为学校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邵明安院士的当选为实验室向更高水平迈进奠定了坚实基础,希望大家齐心协力,团结协作,攻坚克难,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立足黄土高原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学术委员会主任秦大河院士讲话
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傅伯杰院士
高级学术顾问山仑院士讲话
康绍忠院士讲话
邵明安院士讲话
冷疏影、周桔、蔡崇法、张佳宝、雷廷武等领导和专家讲话
重点实验室刘宝元等专家作学术报告
水保所所长刘国彬主持开幕式
会议期间,秦大河院士主持听取了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宝元关于实验室2017年工作总结报告,以及李忠武的“黄土高原侵蚀与植被恢复影响下土壤有机碳动态及微生物作用机制”、沈玉芳的“旱地主要作物氮肥减施增效途径与技术”、赵允格“黄土丘陵区生物结皮对土壤侵蚀的影响”、闫伟明的“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水分持续利用及其调控”的四个代表性学术报告;傅伯杰院士主持评审了2018年度实验室开放基金,形成第六届学术会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决议。会议提出,实验室未来的发展需立足黄土高原,微观宏观贯通,提升研究水平;深化恢复植被生态功能及可持续性评价研究;强化解决国家及区域重大需求的能力。
会议一致认为,实验室过去一年中紧密围绕土壤侵蚀、旱地农业、水土过程及恢复生态四个研究方向,在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平台建设等方面成绩显著。2017年,该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增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青年千人计划和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各1名;新增国家重大研发计划项目2项,课题5项;以实验室为第一署名单位在Nature Plant、Global Change Biology、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Earth-Science Reviews、eLIFE等刊物发表SCI论文110余篇,其中中科院1区40篇;利用光源限制方程构建的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模型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揭示了全球尺度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碳水循环的影响;评估了退耕还林工程的固碳现状、速率和潜力;并对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模型进行了系统比较和评价。完成并获批《渭北旱塬耕地质量保育技术规范》陕西省地方标准1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5项;仪器设备更新及研发进展显著;自主课题设计科学、合理,效果明显。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第六届学术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会场
与会来宾合影留念
王学锋 终审:闫祖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