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研究院污染物监测、环境风险评估及污染物毒理机制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团队在环境健康风险因子评估、环境污染物生物智能监测、监测POPs转基因斑马鱼模型建立及污染物对斑马鱼的毒理机制分析方面取得最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Environmental Pollution、Chemosphere、DNA repair和Scientific Reports上。

随着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空气颗粒物(PM)、纳米材料、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大量排放进环境中,威胁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针对在发展中国家颗粒物排放造成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估,发现PM10和PM2.5的污染诱发死亡和呼吸道疾病,与常规生物质燃料的依赖紧密有关;目前,石墨烯和氧化石墨烯材料在医学器材和日常生活用品中应用广泛,但有关纳米材料使用的安全问题存在潜在隐患。在纳米材料的毒性评估方面,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针对氧化石墨烯(GO)在体内和体外的毒性机理、DNA损伤与疾病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发现,GO暴露导致碱基切除修复(BER)通路的DNA损伤反应,同时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结果证明HEK293T细胞在暴露前的结构物理变化。此外,在革制品工业中带来的重金属污染导致工人的血液、尿液和毛发样本的重金属浓度显著增高,且血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与Cr、镍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针对多环芳烃(PAHs)和二恶英(TCDD)暴露造成的健康问题,该团队构建了具有生物监测水体POPs的转基因斑马鱼Tg(cyp1a: mCherry),其灵敏度可以达到0.1nM水平,为环境污染物POPs的智能检测及预警奠定坚实基础。

此外,研究团队深入研究邻苯二甲酸酯(DEHP)在干扰动物雄性生殖内分泌系统的类环境激素作用,发现长期暴露DEHP显著抑制成年斑马鱼精子与卵母细胞的发生,诱发雄性精巢及其子代幼鱼的DNA甲基化水平改变。这些研究对环境污染物毒理机制研究、环境健康的风险评估及污染物监测技术的开发应用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用意义。

研究工作得到了重庆市“三百”科技领军人才和重庆市应用开发重大项目和中科院“百人计划”的资助。

论文链接:1 2 3 4 5 6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