垦丰种业上半年营业收入 12 亿元,同比下滑 24 %
作者 |智种网
内容提要:
最近全球种业圈发生哪些新鲜的事情呢?
1.大公司在并购,小公司也在并购
2016 年以来,尽管各大媒体头条充斥着巨头之间并购的新闻,区域种子公司和小规模的种子公司也没有闲着,他们也在“暗度陈仓”,悄悄的发生着变化。因为行业已经成熟到可以进行并购,扩张甚至开展新的业务。伴随着 6 大巨头之间的并购,是众多区域小公司的合并。由于小公司面临众多问题,比如1. 接班人的问题;2. 种质资源的问题;3. 大多都是销售型公司;4. 性状多授权于大公司等(By Sonja BegemannFarm Journal Seeds and Crop Production Editor)。
美国玉米种子市场的并购演化史
2.海外农业研究大会在北京召开
11 月 24 日,海外农业研究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成立于 2016 年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海外农业研究中心首次发布了海外农业研究中心阶段性研究成果,包括海外重点国别报告、海外大宗及特色农产品市场研究报告和全球农业重大冲击模型。
会议首次发布的重点国别研究报告,包括东亚、中亚、西亚、北非、中东欧及南亚等区域。海外农产品市场研究报告着眼于当前世界供需现状及未来世界供需形势展望,报告中指出,未来世界粮食生产能力将进一步增强,其中中国玉米大豆轮作、马铃薯加工主食化等将助力世界粮食市场供给质量和水平持续提高(来源:农民日报)。
3.垦丰种业上半年拟10派 8 元 共派 3.8 亿元
11 月29 日晚间,垦丰种业公告,公司上半年利润分配预案为,以总股本 4.7 亿股为基数,向全体股东每 10 股派发现金红利 8 元,共派发 3.8 亿元。垦丰种业上半年营业收入 12 亿元,同比下滑 24 %;净利润 2 亿 元,同比下滑 62 %;基本每股收益 0.46 元。利润分配方案尚需股东大会申议(来源:新三板论坛)。
4.KWS与奥瑞金签署基因性状和种质资源授权协议
2017 年 12 月 29 日,奥瑞金与德国科沃施(KWS)签署生物技术性状和种质资源授权协议。该协议的签署将有助于科沃施进入中国玉米性状和扩大其市场规模。按照协议,奥瑞金需要将同时抗虫和抗除草剂的性状(注:抗虫和抗除草剂性状由奥瑞金和中国农科院共同开发)导入科沃施的玉米自交系。预测带有性状的玉米可能在不久的将来通过中国政府的审批。
奥瑞金CEO 比尔倪博(Bill Niebur)说,科沃施一直以来是奥瑞金生物性状的战略合作伙伴,此次协议的签署对奥瑞金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通过此次合作说明奥瑞金的技术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进入这个约 10 亿美元的玉米性状市场(来源:kWS)。
5.目前实测承包土地面积实测为 15.2 亿亩
11 月 29 日,农业部新闻办就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有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张红宇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四川省农业厅厅长祝春秀、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副巡视员孙邦群共同出席发布会。
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显著,目前全国整省推进此项工作的省份已达 28 个,实测承包地面积 15.2 亿亩,已经超过二轮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确权面积 11.1 亿亩,占二轮家庭承包耕地账面面积的 82%(来源:农业部网站信息)。
6.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新增8位院士
11月27日,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17年新增补的 67 位院士,其中农业学部院士 8 位,分别是包振民(中国海洋大学)、蒋剑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康振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王汉中(中国农业科学院)、张福锁(中国农业大学)、张守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赵春江(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和邹学校(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来源:中国工程院)。
7.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新增 13 名科学院院士
8.全国首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金问世
据新华网报道,为加强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财政保障,广东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金日前正式运行。
该基金管理公司由广东恒建投资控股、新希望集团、温氏集团共同设立,母基金规模约 400 亿,重点将支持农林渔业中具有一定收益的经营性股权投资项目,包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服务主体、农林渔业现代种业建设、农林渔业设施装备、发展绿色农林渔业、农林渔业新业态新产业等。该基金将充分运用市场化和专业化的原则(来源:农业行业观察)。
9.欧盟上调2017年玉米及甜菜单产预估
欧盟作物监测机构(MARS)称,将欧盟今年的玉米(1715, 0.00, 0.00%)单产预估从每公顷 6.91 吨上调至每公顷 6.92 吨。MARS称,今年欧盟甜菜单产预估被上调至每公顷 76.8 吨,之前预估为每公顷 76.7 吨。欧盟 2017 年软小麦单产预估则仍为每公顷 5.94 吨(来源:广西糖网)。
10.玉米市场早报
玉米市场:东北产区天气转好,上量增加。企业库存偏低,收购价格频频上调。环节屯粮意愿缓慢恢复。华北基层售粮进度加快,库存维持正常水平。销区依旧未脱离环保政策打压下的消费低迷状态。
1、东北产区:港口价格大幅反弹,锦州新粮集港 1655-1660 元/吨,较昨日提价 20-25 元。鲅鱼圈新粮集港 1650-1655 元/吨,提价 25 元/吨。吉林地区深加工收购价格稳中上行,主流挂牌 1480-1590 元/吨,提价 10 元/吨。黑龙江地区三等收购价格 1360-1470 元/吨。
2、华北产区:收购价格走强,黑龙江粮到货,报价区间 1680-1810 元/吨,个别提价 10 元。
3、南方销区:价格坚挺,二等报价区间 1820-1840 元/吨。截止 11 月 24 日,北方港口库存周度上升 13 万吨,为 442 万吨;南方港口库存 34 万吨,周度上升 17 万吨。
4、收购方面:截止第 47 周,企业到货量 82.67 万吨,较上周 75.31 万吨增加 7.36 万吨,增幅 9.78 %。
5、玉米淀粉:山东地区玉米淀粉报价 2450-2500 元/吨;东北地区市场报价 2200-2300 元/吨。第 46 周天下粮仓数据显示:全国玉米淀粉周度库存周度上升11.9%,较第 45周 36.59 吨升至 40.97 万吨。第 46 周开机率 84.73 %,较第 45 周 81.50 %上升 3.23 %。山东地区开机率小幅回升。
截止 11 月 29 日,山东地区每吨盈利 18.8 元,河北地区每吨盈利 96.2 元,辽宁盈利 137 元,吉林盈利 106 元,黑龙江地区每吨盈利 93.2 元(来源:永安期货)。
11.黑龙江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开始发放
从黑龙江省农委了解到,经过补贴面积核实等前期准备工作,日前,黑龙江省2017 年玉米(1715, 0.00, 0.00%)和大豆生产者补贴资金发放工作正式启动。
2017 年黑龙江玉米生产者补贴标准为 133.46 元/亩;大豆生产者补贴标准为 173.46 元/亩。目前,补贴资金已全部拨付各市县和省农垦总局,要求各地在收到补贴资金之日起 15 日内,根据当地统计部门提供的分户数据抓紧进行补贴公示,并通过粮食补贴“一折(卡)通”兑付补贴资金,确保玉米和大豆种植者及时足额拿到补贴。补贴资金在粮食风险基金专户封闭运行,禁止以现金形式发放,禁止集体或个人代领转付,禁止用补贴资金抵扣相关款项及费用(来源:农民日报)。
12.科学家首次合成包含六种碱基的生命体
从生命诞生的那一刻起,所有生物的「命运」都被 ATCG 这个四个字母控制。40 亿年来,没有任何生命能够摆脱「上帝」创造的这套自然法则。今天奇迹终于发生了。
来自美国加州Scripps研究所的生物合成大牛 Floyd Romesberg 教授,成功打破了 ATCG 的束缚。他首次用自己在实验室合成的、自然界中不存在的 X-Y 碱基对和相应的氨基酸,成功在实验室创造了包含 ATGCXY 6 种碱基的全新生命体。这一重要发现刊登在顶级期刊《自然》杂志上。
Romesberg教授
这一发现被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来自哈佛大学的生物合成大牛 George Church 教授认为,这是“人类探索生命基石的里程碑事件”。而《自然》杂志配发的评论更是认为Romesberg教授合成出了一种「外星」DNA。
13.大数据走进农业领域,数据指导耕种
未来人工智能、数据挖掘、机器学习、数学建模、深度学习等技术将被广泛应用,我国农产品监测预警信息处理和分析将向着系统化、集成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许世卫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监测预警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农业部农业信息服务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农业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指出随着海量信息的爆发,农业跨步迈入大数据时代。如同其他行业的大数据应用,通过技术手段获取、收集、分析数据,能够有效地解决农业生产和市场流通等问题。
在大数据的推动下,农业监测预警工作的思维方式和工作范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国农产品监测预警信息处理和分析将向着系统化、集成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本期嘉宾将带您了解大数据时代下,农产品监测预警如何运行以及未来面临的机遇(来源:中国科学报)。
14.我国科学家创立高效便捷植物遗传转化新方法
11 月 27日,《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与生物技术研究所科研团队的一项联合研究成果。他们利用磁性纳米粒子作为基因载体,创立了一种高通量、操作便捷和用途广泛的植物遗传转化新方法,推动纳米载体基因输送与遗传介导系统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开辟了纳米生物技术研究的新方向。
发展高效、安全的新型遗传转化方法,一直是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和遗传育种等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传统的植物转基因方法,通常需要比较繁杂的组织培养等植物再生程序,才能获得转基因植株,尤其像诸如棉花等难再生作物的转基因植物制备更加困难(来源:科学网)。
15.华中农大解析野生大刍草对玉米遗传改良的贡献
2017 年 11 月 30 日,我校玉米团队严建兵教授课题组与生物信息团队陈玲玲教授课题组合作在Nature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Contributions of Zea mays ssp.mexicanahaplotypes to modern maiz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借助一种创新的遗传设计,巧妙组装了玉米和大刍草的基因组,解析了玉米野生近缘种大刍草对现代玉米遗传改良的贡献。
研究表明,现代栽培玉米是大约一万年前由生长在低海拔地区的野生大刍草(Zeamaysssp. parviglumis)驯化而来。众所周知,驯化过程极大地降低了作物的多样性,大量优异的基因资源被丢失。利用野生资源进行作物的遗传改良越来越受到育种学家的重视。恰好,另外一种生长在高原地区的大刍草(Zea mays ssp. mexicana)可以与现代栽培玉米自由杂交。这表明,玉米野生近缘种大刍草和现代栽培玉米之间存在一定基因渗透,为现代栽培玉米遗传改良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来源:南湖新闻网)。
16.蔗糖转化酶基因在植物进化中的分化
近日,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番茄辣椒育种课题组万红建副研究员和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Yong-Ling Ruan(阮勇凌)教授课题组合作在Trends in Plant Science(IF5年=13.442)上发表了题为“Evolution of Sucrose metabolism: The Dichotomy of Invertases and Beyond”的论文。该文通过生物信息学、进化生物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等手段,分析了蔗糖转化酶基因从藻类到高等植物演化模式及其功能暗示,为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良作物产量和逆境胁迫抗性提供了理论基础(来源:BioArt植物)。
A schematic model for the evolution of invertase gene families from green algae to higher pla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