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北部冬麦区小麦育种,张先生有她的观点

我这里所说的“张先生”就是农大小麦组元老级人物、蔡旭先生的大弟子、小麦育种环节中的选择高手——樟树臻先生。

上世纪进入八十年代后,全国小麦育种进入了一个更新更开放的时代,不论是小麦常规育种还是我们搞的杂交优势利用育种都成立了由多家单位组成的“联合攻关协作”组织。其联合与协作的内容包括信育种或资源息交流、育种材料交流和定期的理论及应用方法技术等方面的研讨等。由此,我们也就有机会接触或见识了不同地区、单位间的各种类型的材料。对于较长期接触北部冬麦区小麦品种或材料的人们来说,当接触到一些黄淮类型、甚至是长江中下游的一些大穗、壮秆、矮秆类型时,真的是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在看着这些类型心理发痒的同时,一些人们的育种目标、特别是类型目标也在悄然发生了一点点的改变;再结合全球总体气候趋向变暖,一些本不该在北部冬麦区冬后存活下来的半冬和弱春类型它们偶然存活了下来有了及其特殊的表现后,人们开始眼馋了、动心了,因此随着时间的推进,在一些育种家的杂交圃中,和这些矮秆、壮秆、大穗类型的杂交组合也就逐渐多了起来。到了90年代前后,这些矮秆、壮秆、大穗类型组合的后裔品系们有的开始出圃了,有些品系开始参加了自己单位的产量比较试验、甚至是当地的区域试验。另外,由于这些类型表现出的亮点过于明显,也由于当时的《种子法》规定在品种报审之前要有一定的生产面积,同时也结合这样的品种类型让种植者容易接受,于是在生产上的这一类品种也就开始多了起来。

当时,别人家一些这样类型的品种背景我们不大清楚,就说我们自己家的品种就有小偃麦背景的,有泰山5号、泰山4号、丰产3号、甚至是郑引一号背景的,还有12057、12040,以及烟农15、莱州953等背景的,这些都是有名字的,一些没名字或查找不着具体背景的材料也不少,譬如我们用的较多、其表现还很优质的6282;综合表现最好的中——340等。这里的中340给我印象最深,其除了越冬性不行、穗子少以外,什么什么都好,且这些好的优点和不好的优点遗传力都高,这样在农大小麦育种圃中这样的类型就一下子多了起来,像中340类型的就有一堆品系。我记得,那时是在北京回龙观实验站,因为这些类型在实验站内都有了一点点小的轰动。

我们在上一篇博文中说到了,樟树臻老师在90年前后就基本退出具体的小麦育种了,但到了关键时期,她还是要到试验地帮忙把一把关。记得一次她到了我们东北旺试验地来看材料,当我们将我们的一些最亮点东西——也就是我们的一些矮秆壮秆大穗类型介绍给她看时,她没有像我们想象的该有的兴奋,看到这样的材料她却显得很平静,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叫“淡定”!最后,当接近看完这些材料后她对我们和一起前来的同行们说:农大小麦组一直的育种目标或宗旨是面向北部冬麦区该有的抗逆和广适类型,而抗逆和广适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小穗和多穗,这也是蔡先生和小麦组这么多年小麦品种过硬过关受农民喜爱的关键。这些大穗类型看着不错,但能不能经受我们这个地区(冬季多风、干旱、寒冷)自然的考验我不太看好。

记得当时张先生还有一句很关键的话,原话应该是这样:我不希望你们改变太多。

哈哈,按照我们不少人的心理,农大小麦组在当时出现在品种类型上的变化应该算是“创新”,而这种“创新”恰恰有迎合了不少人、甚至包括种植小麦的农民、包括一些较大专家们的图新鲜、图“有突破性”的心理……按照常理,它应该获得表扬和鼓励,那怕是假的客气。但是,当时得到的结果令不少(可能也包括我)人失望了,失望的是张先生却是这样的观点!

时间马上到了1994年的冬天,这是一个连续几个暖冬后的“冷冬”。

1995年,在北京及周边地区(其它地区我不清楚)不论是对于小麦育种人还是小麦生产者,以及种子经营者都是一个不平凡、难以忘怀的年份——因为小麦发生了较严重的冻害,有打官司的,有堵门讨要说法的,有不好意思找谁说而自认倒霉的……这里边也有农大的小麦品种,好在由于农大一直以来在农民或生产单位人们心里的形象不坏,一些很烦人很糟糕的现象没有出现在农大校园。但这不能说明农大的小麦品种就没事儿,或比别人家品种冻得轻、死的少!而多是属于那种——“不好意思找谁说而自认倒霉的”那种。自这以后,与农大小麦组有多少年“铁关系”的一些单位远离了农大、远离了农大小麦组。这里是不是有北京的东郊农场?南郊农场和天津的武清县啊?

好在那时这一类品种才刚刚露头、事件发生的较早;好在我们还有这些像张先生一样有丰富经验的前辈把关;好在这一类品种的种植面积的确不大,不然……而如果说担责,很难找到具体的责任人!因为这样类型市场的呼声过高了,因为即使是你农大没有,别家单位也一样推的很猛!就当时的这些农大的品系来说,有些甚至还没有经过产量比较试验就被“关系户”们拿去试种试推了,甚至当时还出现了不问价钱或托关系找熟人弄种子现象……对,是氛围太浓烈呼声太高了,如此情形下,有谁能够冷静、能够扛得住这些呢?

全球气候形势变暖的趋势还在继续,且不可逆转。但气候变暖不一定就没有低温极端天气的出现,或许这种极端天气出现的频率将会更高。在较温暖环境下生长出嫩绿的幼苗更怕突然的降温,北部冬麦区也好,黄淮麦区也罢,冻害是对小麦威胁最大且很难有措施弥补的灾害,唯一的、也是最好的防范措施就是选择适合本地区的品种类型。在育种方面,就是要遵循张先生的观点,遵从规律、不图新鲜、少来“创新”、不随短暂的趋势所动……

几十年来,农大的小麦品种为什么总能长盛不衰?农大小麦组为什么总是人才济济?提到农大小麦组和农大的小麦品种人们为嘛还总是如此的信赖?这想,些都得济于较长期以来小麦组的传统精神和作风,得济于有蔡旭先生,樟树臻先生、杨作民先生等这样一批前辈人的把关和带动!虽然现在围绕着北部冬麦区、围绕着小麦育种很多很多方面都改变了不少,但我坚信,有些东西会永远的传承下去,就如同我们今天说到的,面向北部冬麦区小麦育种,张先生有的观点一样,会永远新鲜、永远不过时!

(我找了半天有张先生的照片,很难找到,只好用了一张1982年春天我们共同在东北旺实验站育种地里与洋人——贝茨瓦的合影照片。左边数第四位就是樟树臻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