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最爱是油菜花”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傅廷栋
人物小传
傅廷栋,1938年出生,广东郁南人。作物遗传育种学家,中国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学科带头人。
1995年,傅廷栋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4年当选为第三世界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傅廷栋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二等奖。现任中国作物学会常委、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油菜武汉改良分中心主任、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主任。
从事油菜育种工作50多年,从小傅到老傅,再到傅老,他见证了我国油菜育种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学科带头人傅廷栋。
在傅廷栋看来,自己是一个除了油菜啥也不管的“傅不管”。“我甚至连衣服袜子放在哪都不知道,每天都是夫人根据天气变化给我衣服穿,给啥穿啥。”傅廷栋风趣地说道。
日前,《经济日报》记者来到美丽的华中农业大学,采访了这位和蔼可亲、善良幽默的“傅不管”。
下地多了你就会有发现
虽说很多生活上的琐事傅廷栋“不闻不问”,但只要说起油菜,这位操着浓重南方口音的老人,便打开了话匣子。
1962年,华中农业大学刚刚恢复招收研究生。那一年,全校只有3个名额,傅廷栋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其中的一个,并师从著名油菜遗传育种学家刘后利,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位油菜遗传育种方向的研究生。1965年,他完成研究生学业后留校任教,并继续从事油菜遗传育种方面的研究,一晃半个世纪过去了。
油菜是一种重要的油料作物,在国家食用油供给安全、促进农业增产增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油菜平均每公顷产菜籽仅有500千克左右,还不到发达国家平均产量的三分之一。
那时,作物杂种优势利用已成为世界作物育种学的研究热门。玉米、高粱、蔬菜等作物的杂种优势利用已大面积应用,杂交水稻研究也正在起步。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分析,傅廷栋决定将油菜杂种优势利用作为自己研究的主攻方向。
1972年3月20日,对傅廷栋和中国乃至世界油菜育种事业来讲,都是值得记住的一天。那一日,傅廷栋像往常一样,一大早就钻进了油菜田。当他走到种有“波里马”品种的油菜圃时,突然眼前一亮,居然有一株油菜雌蕊正常,六个花药都呈萎缩状态。他赶紧用手一捏花药,没有花粉!这不正是自己苦苦追寻的雄性不育变异株吗?
经过几日的反复比对研究后,傅廷栋确认,这些就是典型的自然突变雄性不育株。这个发现,揭开了国际上 “甘蓝型油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 (PolCMS)研究”的序幕。凭借这一发现,傅廷栋获得了国际油菜科学界最高荣誉奖——GCIRC杰出科学家奖。该奖设立36年,共奖励了11人,傅廷栋是其中唯一的亚洲学者。由此也奠定了傅廷栋在油菜育种方面的世界地位。
在荣耀的背后,谁曾想到,傅廷栋为了这个发现,曾在油菜地里苦苦寻觅了3年,排除了几十万株样本。
据统计,在世界上杂交油菜应用于生产的第一个10年(1985年-1994年)里,国内外育成了22个油菜“三系”杂种,17个注明不育系来源的杂交种中,就有13个是用傅廷栋发现的波里马胞质不育型(PolCMS)育成的。
1999年,傅廷栋又发现了一种新型油菜雄性不育材料HauCMS。一位国外同行诧异地问他:“为什么发现PolCMS的是你,发现这个新不育系的又是你?”傅廷栋笑笑说:“下地多了,多到实际中去,你就会有发现了。”
世界上最美的花
傅廷栋说,油菜花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油菜是他最爱的蔬菜。
每年3月份,油菜花开,傅廷栋便像武侠小说中的高手那样开始了从早到晚的“闭关修炼”,油菜地就是他的“修炼室”。
草帽、挎包、深筒靴、水壶、工作服、笔记本,是傅廷栋下地时必备的“经典套装”,也被师生们开玩笑地称之为“傅式六件套”。之所以说“经典”,是因为每当傅廷栋穿着这样的“套装”走进试验田,人们就很难再找到了,他看起来和田间普通的工人、农民没有两样。
“傅老师不是在实验室,就是在油菜田。”学生沈金雄对记者说:“油菜开花的时候雨多,傅老师穿着沾满泥土好几斤重的胶鞋,一干就是一天,我们年轻人都吃不消。他这种忘我的科研精神,是我们每一个年轻人所钦佩的。”
“傅老师尽管年事渐高,可是一提起油菜,许多数据、编号记得一清二楚,一到油菜田里眼睛都亮了。”沈金雄说。
2007年3月份,第12届国际油菜大会在武汉召开,这一规格最高的国际油菜学术会议,以往都在欧美国家举行,这是第一次在亚洲召开大会。闭幕式上,担任大会主席的傅廷栋致辞后,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位专家、学者集体起立,将经久不息的掌声送给了这位朴实、低调而又执着的科学家。
善于思考是创新的灵魂
几十年来,傅廷栋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二等奖,在国际上获GCIRC杰出科学家奖、第三世界国家科学院(TWAS)农业科学奖和印度MRPC“油菜研究终身成就奖”。在外人看来,年逾古稀的傅廷栋已经功成名就,可以安度晚年“管一管”其他的事了,但傅廷栋仍然闲不下来,为了油菜事业东奔西走,在他眼里,油菜仍是他最想“管”的事。
傅廷栋在西北地区调研时发现,7月下旬小麦收获后,到寒冬还有2个月至3个月的秋闲时间,这段时间通常不种作物。土地由于没有植被覆盖,受到水、风、沙严重侵蚀。
目睹了黄土高原农牧区生态恶化、饲料短缺的现象后,傅廷栋就开始思考,能不能通过油菜做点事情?在研究后,他决定在该地区推广麦后复种饲料(绿肥)油菜,生长60天至75天,可亩产青饲料3000公斤至5000公斤,相当于30亩至40亩中等草原年产草量,不但可缓解秋冬青饲料不足的难题,而且使耕地增加2个月至3个月的绿色覆盖。目前,傅廷栋和团队推广的复种饲料油菜,已被农业部作为主推技术,在西北、东北和长江流域大面积推广。
傅廷栋对记者说:“我们做农业科研的,在选定了方向后就不能回头了,要坚持下去,创新下去。执着追求是创新的动力,深入实际是创新的源泉,不断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团结协作是创新的条件,善于思考是创新的灵魂。”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常理
责任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