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乡村振兴之路:现代农业初显发展新格局
核心提示
传统农业粗放的生产方式被现代农业高效、低耗的生产方式所取代,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初步建立,绿色农业、循环农业、特色农业、品牌农业蓬勃发展,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产业支撑。
为乡村振兴提供产业支撑
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和工业倍增计划,同时鼓励支持农产品加工业与休闲、旅游、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初步建起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在河北柏乡县龙华乡牡丹种植基地,一些农民正在忙着栽植牡丹;在基地旁边的晒场上,晾晒着今年新收获的牡丹籽。河北圣丹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油用牡丹苗木繁育、示范种植、产品研发、深加工和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业务经理张运潭说,公司从2014年以来流转4000多亩地种植油用牡丹,投资2.5亿元的牡丹籽油及牡丹综合深加工项目已开工建设,计划开发食用、药用、保健等牡丹系列产品。在龙头企业带动下,柏乡县牡丹产业实现了种植、加工、观赏三产融合发展,提升了经济效益,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公司从去年开始收购牡丹籽,每斤牡丹籽价格为10元左右,每亩牡丹可以产300斤牡丹籽,盛产期每亩可产500斤至600斤,一亩地收益就有5000元。”张运潭说。
牡丹产业发展是柏乡县调整农业结构、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一次大胆尝试。“柏乡县是华北平原上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大县,但是工业基础薄弱,无法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仅能推动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也能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产业支撑。”柏乡县委书记张万双说。
柏乡县在“稳粮、增菜、优果、兴牧”的基础上,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和工业倍增计划,推动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副产物综合利用协调发展,鼓励支持农产品加工业与休闲、旅游、文化、教育、科普、养生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初步建立起低碳、低耗、循环、高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在河北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内,粮食、牡丹、葡萄、中药材等产业正在兴起。在粮食产业方面,以五得利柏乡面粉加工企业和河北柏粮集团、中粮金谷源优质麦合作社为主体,构建起粮食种植、收储、加工一体化产业体系。在加工环节,五得利柏乡面粉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100多万吨,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面粉加工设备,利用优质强筋麦的原粮资源优势,生产加工专用粉,年产值达到50亿元至60亿元,每年带动农民增收1亿元以上。在收储环节,河北柏粮集团是一家集粮食仓储、贸易为一体的知名粮食集团公司,带动了当地粮食仓储服务业的发展,签约粮食经纪人达到2000多人。在种植环节,金谷源优质麦合作社依托中粮集团发展优质强筋小麦订单50万亩,通过为农民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实现粮食绿色发展。
柏乡县还不断做强蔬菜、食用菌等优势品种,突出精细蔬菜和特色高端叶菜,大力发展高端设施蔬菜,把麻山药、马铃薯、胡萝卜、红薯、金针菇等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内步乡北大江村藤森葡萄专业合作社40个大棚1300多亩的鲜食葡萄已经陆续销往北京、山东、河南、山西等市场。宏卓农业科技公司扩展红薯种植面积,以刘上京为中心采取“公司+农户+订单”的模式,采用脱毒红薯苗滴水点穴种植法种植了4000亩红薯、小香薯。泰德隆公司利用柏乡天然富硒带的优势,发展功能农业,富硒面粉、富硒小米、富硒甘蓝等功能性农产品深受市场欢迎。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现了产业聚集和要素聚集,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30%以上,提升了我们发展现代农业的信心。”河北省柏乡县现代农业园区管委会负责人李亚坤感慨地说。
初步形成农业有效供给
各地农村都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动种植品种由单一向多元化、特色化方向转变,打造品种丰、品质优、品牌强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体系
记者走进内步乡北大江村时,藤森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现新正在组织村民给葡萄大棚覆盖薄膜。毗邻葡萄园的,是肉牛养殖场、精品果园和创意农业园。“牛的粪便经过发酵处理后作为有机肥可以直接施到果园里,实现了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北大江村党支部书记马建军说。
北大江村以前主要发展奶牛养殖业,2008年之后奶牛养殖业走下坡路,他们转型发展肉牛养殖,年出栏肉牛1500头。2013年河北省财政厅向北大江村投入100万元帮扶资金,建设了40栋设施大棚,发展村集体经济。2014年柏粮集团响应河北省“千企帮千村”的倡议,把北大江村作为帮扶对象,投资200万元建设精品果园,发展林果产业,种植葡萄、苹果、梨、柿子等水果。为了发展休闲观光旅游,他们建了创意农业园,正在把玉米迷宫改造为花海迷宫,明年“十一”期间接待游客。现在,养牛业、林果产业以及休闲旅游产业成为北大江村三大支柱产业。作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村,北大江村正在探索建立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壮大集体经济,实现村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与北大江村一样,全国各地农村都在着手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动种植品种由单一向多元化、特色化方向转变,发展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打造特色品种生产基地和名牌产品,形成品种丰、品质优、品牌强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体系。
“发展现代农业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富民增收的主要渠道。”江苏大丰区草庙镇川东居委会党委书记杨映忠说,要让农民从传统农业中走出来,党员干部必须首先走出来。近年来,当地通过产业互动和联农机制的建立,形成以党员干部带头、村民众筹参与、共享发展现代农业的新路子。川东居委会建设川鹿生态农业园,在园区内兴建高规格日光温室大棚,每个大棚的前期投入高达13万元,村民们大多对此望而却步,不敢参与。杨映忠自己率先投资26万元建成了两个日光温室,其他党员干部也陆续参与其中。当年年底,川鹿生态园建成了14个日光温室大棚,种植蔬菜,平均每个大棚收入5万元左右。近年来,川鹿生态园还不断丰富种植品种,先后引进种植美早大樱桃、贵妃玫瑰葡萄,建起了澳洲淡水龙虾生产基地、生猪标准化示范养殖场,不仅实现了绿色循环发展,还放大了生态效应,挖掘出旅游元素。
在四川崇州市王城镇东风村的稻虾种养基地,水稻秸秆仍四散留在田里,小龙虾则在水下觅食。33岁的沈亚威是一位家庭农场场主,经营着1000亩稻虾基地,东风村的这200亩稻虾田就是其中一部分。利用水稻的边际效应,沈亚威在基本不减少水稻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在稻田开挖了四边沟,投入了小龙虾苗,还给人们提供了稻田钓鱼、捕捞体验的场所。“还是稻虾综合种养效益好。稻谷实现稳产,亩产1000斤,比单纯种植产量略减,但由于采用小龙虾的粪便作肥,减少了化肥、农药使用量,稻谷品质提高,大米每斤能卖到4元;此外,每亩可以产小龙虾300斤,去年每斤卖到20多元,今年达到30元。投入方面,一亩基础设施投入需要2000多元,能用6年以上,还能享受政府补贴。”
“工厂化的设施渔业投入高、条件限制多,现有的养殖水域潜力有限。相比之下,稻田综合种养是最切实可行的,还弥补了单纯种粮比较效益低的弊端。”崇州市农发局水产科科长王恒说,由于水稻生产和水生动物之间形成了良性利用,可以少用或不用化肥和农药,改善土壤的面源污染,可谓一举多得。在水产增量、粮食安全、环境改善等多重需求之下,稻田种养优势明显。
引领现代农业绿色发展
经营规模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有助于引领适度规模经营,增强农业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内步乡赵上京村,一棵上百年的桑树矗立在千草长寿园中。赵上京村党支部书记赵现涛是村里的种植大户,2014年以来,他流转了2000多亩地。调整种植结构,种什么?赵现涛说,村里有种植桑树的传统,他决定引进种植国内最新品种——中科1号矮化桑树,并种植经济效益更高的中药材、长寿茶以及富硒小麦、小米等农产品,建成了冀南最大的长寿茶生产加工基地千草长寿园。
“农业经营规模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核心就是要发挥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引领作用,形成有利于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创新与运用的体制机制。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进一步增强了农业农村的内在活力和动力。”柏乡县委书记张万双说。
柏乡县已经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呈风起云涌之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流转土地,通过发展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订单生产等生产经营模式,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初步构建起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四川崇州市也已初步构建起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据介绍,2016年,崇州市开展稻田综合种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达38家,稻田综合种养面积达1.2万亩;稻田综合种养水产品实现增收1529万元;又提高水稻附加值50%以上,实现稻谷增收1000余万元。今年,稻田综合种养面积发展到2万多亩。当地注册了商标“稻虾藕遇”,将其作为区域公用品牌,所有综合种养的合作社都可共享,还搭建了专属电商平台。崇州还整合四川省、成都市和本级财政资金,给予稻田综合种养田间工程和种苗购买补贴。同时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贷款,畅通金融资金注入稻田综合种养发展通道。2014年至2016年,全市稻田综合种养投入6858.7万元,财政投入669万元,其余都是撬动的金融投入和经营主体投入资金。
江苏大丰区近年来鼓励土地向种田大户、农业园区流转,通过土地流转,形成了规模效应,增加了科技含量,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投入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蚕豆是江浙一带很受欢迎的菜品,由于季节因素,每年春节前后供不应求。新丰镇太兴村艾伦特农庄自主研发了“春化蚕豆”技术,在葡萄藤下套种蚕豆,填补蚕豆上市空档期,为农庄带来丰厚的收益。艾伦特农庄负责人邵林以前是一家农药企业的销售经理,与农业打了多年交道后重新回到农村创业。邵林在市场摸爬滚打多年,对绿色品牌的认识更为深刻,也特别注重农产品的创牌。为了确保产品质量,农庄建立了自己的质量检测系统,把好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新技术运用,确实让我们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农庄生产的草莓、甜瓜、葡萄等农产品因口感好、味道纯正而受到市场欢迎,在当地的家乐福等连锁商超里都很畅销。”邵林说。
(采访组成员:徐 涵 顾 阳 乔金亮 刘 慧 执笔:刘 慧)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