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R十年回顾与展望:中国行动获高度赞誉

ITER十年回顾与展望:中国行动获高度赞誉

人类科技发展史上规模仅次于国际空间站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简称ITER)计划,由中国、欧盟、印度、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七方30多个国家共同合作推进,迄今已走过10个年头。作为这一国际高科技俱乐部的重要成员,截至目前,中国已投入40亿人民币、设立了119个国家项目,为人类的未来担负起了大国重任。“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要尽我们的最大努力,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平利用核能和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在11月28日举行的“ITER十年回顾与展望”会议上如此表述。

这项将对人类能源使用产生重大影响的国际工程,自起步以来,受到各国政府高度关注,中国政府尤其重视其中每一个进展。2017年阿斯塔纳世博会期间,国家主席习近平再次莅临了中国馆观看ITER模型。

万钢表示,中国将充分吸收借鉴ITER计划十年来组织管理的成功做法和经验,以科学前沿探索为目标,在基础研究和全球性问题等领域搭建开放创新平台,吸引国际一流专家学者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为人类社会的繁荣发展作出更多的“中国贡献”。

中国行动获高度赞誉

10年来,中国高效率、高质量推进着ITER向前迈出坚实的步伐。“中国认真履行承诺和义务,所承担的ITER采购包制造任务全部签署得到落实,并严格按照时间进度和标准,交付了有关制造设备和部件,受到ITER参与各方的充分肯定。”科技部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主任罗德隆自豪地告诉人们。

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杰,曾是ITER计划实施早期的参与者和亲历者。他回顾,在推进ITER计划实施过程中,中国争取和承担了相应份额的ITER采购包任务。这些任务技术含量高,时间紧,难度大,但是中国的团队敢于承担,勇于创新,克服了重重困难推进采购包任务的完成,赢得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赞誉。

中国科学院在ITER计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张杰举例,中科院等离子体所承担了中国ITER采购包相当大比例的任务。中国第一个采购包于2015年顺利交付,实现了100%的国产化,产品质量100%满足ITER要求。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团队还通过国际竞标,与世界一流的日本、俄罗斯等团队同台竞争并胜出,承接了原本属于欧盟的部分采购包。目前,中国的采购包执行进度居七方前列,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在电源方面,ITER的整个电源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变流系统,中国团队参与正在研发的容量最大、电压最高的一个无功补偿系统。”中科院等离子物理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宋云涛补充。

宋云涛告诉与会者,2008年中方指出,ITER电源原设计方案存在不安全性,并提出了新的设计方案。经过多轮独立专家论证,中方提出的新方案最终被ITER组织接受。

中国核聚变产业初具雏形

张杰认为,“在参与ITER计划的10 年中,中国在相关领域开展了广泛深入的高水平国际合作,融入了全球聚变研究的合作网络,推动了中国聚变科技以及产业的快速发展。如在超导线材、超导磁体、低温技术等方面,中国已拥有国际先进的研发或生产能力,在服务ITER计划的同时,也带动了这些领域及相关行业的技术升级”。

“参与ITER计划使中国在聚变的各领域均得到了迅速发展,有些已走到了世界前列。自2008年以来,中国陆续承担了18个采购包的制造任务,涵盖了ITER装置的关键部件,由上百家科研院所、企业承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等离子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万元熙感触良多。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院长刘永站在报告台叙述,自参与ITER项目,他所在研究院基于中国环流器二号装置,在关键物理实验,关键技术研发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中国环流器二号A是我国第一个带偏滤器的大型托卡马克聚变研究装置。该装置在国内首次实现了高约束模式运行,使得中国成为继美、日、欧之后第四个实现高约束模式运行的国家。东方超环则是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装置”,2017年7月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5000万度等离子体持续放电101.2秒的高约束运行。

“中核集团通过承接的ITER采购包任务,开展了核聚变涵盖的关键部件研发、设备制造和决策管理等方面的拓展业务和提升,在与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等科研院所、高校的合作基础上,取得了多项重大突破性成果。”中核集团总工程师雷增光介绍。

中国为未来储备人才

核聚变领域研究者认为,ITER的10年探索,推动核聚变商业化走过半程,约在本世纪中叶有望梦想成真。在ITER计划的实施中,中国相关研究与产业化能力均随之跃迁。

“10年前,四部委开展了核聚变方面的人才培养计划,希望通过4年能够培养1000个工程、物理和管理人才。如今,我们非常好的做到了这一点,完成了10 年前向国家打的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建刚十分欣慰。

科技部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主任罗德隆总结, “参与ITER项目的10 年,是中国核聚变企业快速品牌化和国际化成长的10年, 是中国核聚变产业链培育并不断完善的10年,是中国核聚变工程技术人才与团队持续储备的10年, 是中国核聚变技术能力与管理水平大跨步前进的10年,培养和锻炼了一支国际大科学工程研发和管理团队”。

他用数据阐述,ITER组织中方职员数量持续上升,目前已达74人,占比为9.4%,跃居除东道方欧盟外的六方之首。在ITER专项国内研发人才项目的支持下,中国已培养多位杰青、长江学者,吸引一批海外千人计划入选者归国。为加强培养核聚变能源技术研发人才和后备力量,目前中国有3500名科学家加入到这个特殊项目。

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所长万宝年很高兴,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后建造了自己的核聚变实验室装置,核聚变研究已成为高校新的培养方向。

与会者最后透露,中国聚变界提出了后ITER时代自己的磁约束核聚变能源发展方案,力图解决ITER未涵盖的、但是核聚变能源实现商业化必不可少的重要工程技术难关,完成了中国磁约束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的概念设计。国内聚变团队已经开展工程设计和部分关键工程技术预研,这些已受到了世界其他国家聚变领域的专家高度关注。中国正在为解决人类未来能源问题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