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后的中国:区域发展迎新“风口”

中新社北京11月26日电 (记者 李晓喻)中共十九大闭幕已经满月,但从三万多言的十九大报告中破解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密码”方兴未艾。其中,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备受关注。

中新社记者 毛建军 摄" src="http://image1.chinanews.com.cn/cnsupload/big/2017/10-24/4-426/85f94579fe964c228788e355883c8a5c.jpg" title="10月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闭幕,代表们举手表决通过各项决议。 中新社记者 毛建军 摄" />

资料图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闭幕,代表们举手表决通过各项决议。 中新社记者 毛建军 摄

十九大报告表示,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

25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第五次研讨会上,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范恒山表示,把区域政策和财政、货币、产业政策相提并论,表明对区域协调发展高度重视。

分析人士认为,考虑到中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手段应具三种新意。

一新,实施新制度。

“新时代和过去的主要矛盾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去掉了‘落后’两字。”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金碚表示,在此情况下,一些以前推进区域发展的措施可能不再适用,需要采取新办法。

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大卫看来,今后要顺应区域经济发展从地理空间逐步转向经济空间的要求,打破行政区划等地理因素对资源配置的种种限制,改革行政和经济管理的体制与方法,促进区域经济融合发展。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把人放在第一位是“最基本的”。

二新,拓展新空间。

张大卫称,区域发展可以在多个领域拓展新空间:中国可跳出地域限制,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寻找市场;网络空间,如数字经济、工业互联网;功能性空间,加强各类基础设施配套能力;智慧空间,对产业、城市进行智慧化改造,推动“智连万物”。

三新,培育新支撑。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离不开支撑平台和载体。用范恒山的话说,培育新平台有两点“特别重要”:湾区建设和城市群。

作为中国明确提出建设的第一个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已形成规划初稿,科技创新工作也在推进中。中国计划以此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发展高地。“杭州湾区、上海湾区可能也要逐渐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范恒山说。(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