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代会|学校工作报告: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高质量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特

解放思想,深化改革,

高质量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在第四届教职工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校长 孙其信

2017年11月17日

各位代表:

现在,我向大会报告学校行政工作。请各位代表讨论并提出意见和建议,报告已经学校党委常委会审议通过。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

过去五年,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各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全面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列入学校高原学科重点支持范围,系统制定学科发展规划,加强研究团队建设,搭建公共科研支持平台。

——进入国家“一流大学”建设。在已经正式发布的国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中,学校入选36所A类“一流大学”名单。

——“十二五”规划实施胜利收官,“十三五”扬帆起航。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各项任务目标,综合办学实力明显提升。紧紧围绕中央有关精神及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聚焦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编制并实施“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

——教育教学改革卓有成效,生源质量持续提升。以培养有知识、有能力、有责任感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深入推进自由转专业等本科生教育十大改革措施;按照“硕士生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博士生教育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理念,深入推进调整学制和培养方案等研究生教育六大改革政策。本科生录取分数线十年连增,2017年理科新生投档成绩平均高出本科一批重点线110分;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全面实施,有关工作得到教育部认可。

——学科竞争力不断提升。我校有10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2个学科进入世界前1‰。农业科学在ESI全球大学排名中居第3位,在US News 排名中居全球第4位。9个学科进入“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总数位列全国高校第13位。

——人才队伍不断增强。新增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7人,青年“长江学者”5人;10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9人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1人入选“千人计划”青年项目;累计引进拔尖、优秀人才92人。

五年来,我们重点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本科生教育改革成果斐然。全面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综合改革,实现思政课程对大学各年级全覆盖,完成新版培养方案论证与教学大纲修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新增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9人,宝钢奖优秀教师20人,评选教学型教授1人。加强课程建设,启动实施公共体育课程、英语课程和计算机类课程改革,启动首批素质教育核心课程建设,新增精品资源共享课15门,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完成全国首家农学专业认证。加强教学平台建设,国家级本科实验中心数量增加至6个,半数教室完成了信息化和互动式改造,实现网络教学平台升级。注重创新创业教育,获评首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学生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青春”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27件科技作品、24个创业项目获北京市特等奖等奖励,6件科技作品、1个创业项目获全国一等奖等国家级奖励。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在《Science》发表论文,科研训练计划(URP)项目覆盖率高达53%,学生毕业深造率达58%。

新一轮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效显著。修订招生、培养、学位授予和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章程等制度文件。严格导师遴选,扩大招生宣传,加强考务监督,努力提高生源质量,全面推行博士生“申请考核制”,运行效果良好。实施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制度,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高专业学位应用型研究生培养质量。注重实践教学,“科技小院”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模式作为全国推进专业学位培养模式,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加强学位管理,强化导师学术指导责任,加强学位论文质量抽查,切实保障和提高学位论文质量。

学生工作实效增强。搭建育人为本的综合资助平台,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五年累积受助学生超过10万人次,资助金额逾1.9亿元,连续三年被教育部评为优秀。加强学业辅导工作,搭建学业帮扶平台。注重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提升危机预防和干预能力,被北京市教育工作委员会授予“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基地”。大力开展学生安全教育,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群体,及时协调解决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各种问题。

就业创业质量稳步提升。积极搭建毕业生就业平台,广泛邀请优秀用人单位举办高质量专场招聘会、校园双选会、校友企业家专场招聘会,多渠道拓展就业市场,年均发布就业信息超过10000条。积极举办就业指导培训和讲座,开设3门就业指导选修课,授课覆盖面达65%,其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被评为北京地区高校就业指导示范课程。开展就业帮扶及深度个体辅导,帮助毕业生解决就业困难。实施政策鼓励,积极鼓励并正确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获评“北京地区就业特色工作项目建设高校”、首批“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创业中心”。提供资金、场地支持,推进学生自主创业。学生总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实践育人取得丰硕成果。扎实推进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实践三大“实践育人”平台建设。不断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成功举办全国农林院校研究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活动,学生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互联网+”等比赛均刷新历史最好成绩。社会实践助力精准扶贫,联合全国43所农林类高校开展农科学子联合社会实践,研究生党支部活动获得北京市红色“1+1”示范活动一等奖。学校连续5年获得首都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奖,峰云社实践小队获得全国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小队称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志愿服务项目首次在国家级赛事中获得银奖,学校获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我校学子牵头开展的“科学饮食 告别浪费”活动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特别报道,受到社会好评。

(二)着力加强学科建设,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扎实做好学科建设工作。在第三轮一级学科水平评估中, 6个学科名列全国第一,居全国高校第4位。围绕学科建设,着力建立科学、规范、可操作的学科评估指标体系,不断深化学科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制定并全面实施《十三五学科建设规划》,全面开展学科调整工作,确定了高峰学科、高原学科、基础与特色学科组群,不断优化学科结构。

科研经费稳中有升。科研经费数额总体保持较高水准,五年累积到校科研经费550180万元,其中2015、2016年两年连增,2016年达14.6亿元,创历史新高。

科研成果产出持续提高。五年累计申请专利数3300多项,获得授权专利2500余项。发表论文累计被SCI、EI和SSCI收录9771篇次,其中影响因子大于5的论文612篇,10篇论在《Nature》《Cell》《Nature Genetics》等世界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荣获32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累积获奖数量在全国高校获得国家三大科技奖励通用项目排序中并列第5位。

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喜人。社会科学学科首次进入ESI前1%。人文社科类科研项目数与经费数稳中有升。国际期刊《CAER》学术影响力不断提高;《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在全国高校学报期刊综合影响因子排名位居前五名。2017年获批学校首个北京市人文社科基地。加大人文社科领域高端智库建设力度,20余份政策研究报告获国家领导人批示;成立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研究院,积极为国家“三农”问题重大决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咨询。承办全国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2012-2016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3项,其中一等奖1项;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

科研基地建设扎实有效。新增27个省部级实验室(中心)等科技基地。成立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获批国家发改委“国家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科技创新基地”和北京市教委“北京食品营养与人类健康高精尖创新中心”等国家、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项目。牵头培育教育部作物遗传育种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做好国家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调查统计工作。上庄试验站、曲周试验站、涿州教学试验场等基础条件建设明显改善,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三)不断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坚定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推动实施合同聘用制、分类设岗、分类晋升职称等方面出台或完善相关制度,构建了更加灵活多元化的用人制度。稳步推进聘任与晋升制度改革,规范晋升程序,修订荣誉教授、兼职教授聘任办法,432人获专业技术职务晋升、284人获管理职员职级晋升。完善各类人才薪酬制度,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绩效工资改革、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加强社会保险经办能力建设。制定《教师岗位基本职责暂行规定》,突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强化岗位职责意识,落实教师岗位职责。设立学院绩效基金,激发学院人事工作活力。

人才强校战略深入推进。注重高水平人才引进,制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明确专业技术人员规划的层次、岗位职责、所属学科或拟进入教学科研单位。修订《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办法》,加强对人才的思想品行考察;实行引进人才年薪制,提升高层次人才待遇,加大吸引优秀人才的力度;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招聘计划;细化和强化中期和期满考核。设立特聘教授岗位,出台相应聘任管理办法。

人才管理服务规范有序。优化人才招聘制度,坚持校院两级评审、公开招聘、统一选拔、分类管理的原则,规范招聘遴选程序,不断提高人才质量。继续推进实施青年教师成长工程,强化对新入校教师的岗前培训。努力创新工作机制、提升职工待遇水平。认真做好博士后管理与服务、专家推荐选拔等工作。

(四)实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国际合作计划,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

积极推进与国际一流大学合作。积极推进烟台格罗宁根大学筹建工作,与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烟台市政府正式签署建立烟台格罗宁根大学三方合作办学协议,完成相关申报手续。稳步推进与科罗拉多大学等高校的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切实加强与美国康奈尔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的实质性合作;筹划成立世界农业学科顶尖院校“A5联盟”合作交流平台。

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加强中外科技合作,成立“中荷奶业发展中心”等重大科研基地。加强科技和教育援外工作,组织实施教育部“中非20+20”项目与教育部援外培训项目;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共和国西印度大学成立孔子学院并与该校共建“中特农业创新园”。主持编写教育部面向国内外发布的第一套中外合作办学领域工作指导手册。积极拓展海外校友组织建设,向全球传递更多农大好声音。

国际交流不断发展。接待国外高校、科研机构、使馆等团体554批次,其中包括高级别来访314批次;聘任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总理、坦桑尼亚共和国总统等为学校荣誉教授。外专引智与学术交流提质增效,“一院一平台”项目执行情况良好;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53次。正式启动农业工程专业国际教育合作,有效提升本科生中外交流学习层次;师生出国交流和国家公派留学人数稳中有升,五年累积交流5815人次。综合提高留学生生源质量与培养水平,共招收留学生697人次、毕业537人次。

外事管理服务更加规范。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工作机制,开展副处级以上干部因公出国、外专项目管理自查自纠工作。

(五)精准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发挥优势服务社会

积极服务国家与地方重大发展战略。深入贯彻落实 “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战略,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走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的要求,在吉林梨树统筹布局全面服务黑土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助力实现“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与河北省签署共建涿州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协议。借助曲周实验站平台,积极为河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开展培训。加强与北京市的教育合作,“北京学院”成功开班。

加大科技成果推广。努力探索构建有中国特色以大学为依托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新模式,推进国家重大农技推广服务试点专项实施,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和产业孵化,加强服务区域现代农业发展顶层规划设计,为地方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科技与智力支撑。与20多个省、市、自治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积极推广自主研发的农业动植物新品种并取得良好效果,2016年玉米、小麦各项技术推广增产粮食达35万吨,推广蛋鸡新品种经济效益逾10亿元。在全国各地建立教授工作站和实验场53个。签署横向技术合同2378项,合同经费总额6.7亿元。五年累积实现专利等技术转让收入8200余万元,其中2016年收入6055万元,创历史最高水平。

着力做好对口支援工作。稳步推进教育援疆、援藏工作,积极对口支援塔里木大学、西藏农牧学院。深化科研合作,投入近200万元经费支持青年教师科研合作培育专项开展,进一步提升受援高校科研实力;深入开展学科指导,先后选派300余人次专家学者赴受援高校指导学科建设,讲授专业课程。与新疆农业大学保持密切合作,通过援疆干部搭建平台,主动支援。

大力精准扶贫助力脱贫攻坚。积极助力国家脱贫攻坚战,扎实开展精准扶贫。以教授工作站为依托,集成各学科优势,协助山西大同灵丘县有机农业规划和产业发展,首批已招收精准扶贫专项硕士研究生20人进驻灵丘开展研究工作,2017年,以16个学生党支部为核心组成的13个社会实践小队,共计129名学生赴灵丘开展社会实践。以李小云教授为代表的团队,深入云南省勐腊县贫困瑶寨河边村,通过以“复合型产业”为核心、帮助深度性贫困群体越过贫困陷阱的综合治理创新方案,深入解决区域贫困问题,实现农民增收、农村变美,得到当地政府和农民的高度评价,并获得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助推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经济社会发展,选派干部挂职,发挥校地沟通的桥梁作用。认真做好定点帮扶河北省青龙县、威县工作。

稳步发展继续教育。稳定办学规模,保证教育质量,打造精品课程,塑造教育培训品牌,加强站点管理,五年累积培养10万人次。网络学院获评“最具社会满意度网络教育学院”,并被授予“中国现代远程教育终身教育特别贡献奖”。继续教育学院“农村基层干部学历教育定向培养工程项目”被评为“高校远程与继续教育优秀案例”。

(六)不断完善学校治理, 依法治校取得新进展

全面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制定学校实施办法,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发布学校章程为契机,不断完善制度建设。修订党委常委会暨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明确校长办公会作为学校行政议事决策机构的根本要求,不断坚持和完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程序。

建立健全学术委员会制度。完善学校学术治理体系,制定《中国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明确“校学术委员会是学校最高学术权力机构、学院学术委员会是学院内部治理结构的学术中心”的校院两级学术委员会职责。成立第五届学术委员会,在学校“十三五”规划、教师岗位基本职责规定、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办法、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方面发挥好学术职能,有效保证了学术委员会学术权力的发挥。

不断完善教代会工作制度。逐步形成以教代会年会制为核心、提案办理制度为抓手、二级教代会制度、代表巡视制度、代表听证制度、教代会专委会专项工作制度、情况通报会等组成的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制度体系。教代会每年定期召开会议,听取和审议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或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事项。不断改进完善教代会提案办理制度,逐步完善提案办理程序;五年内完成112件提案的办理,总满意率达85%。

(七)提升校园建设管理水平,有效凝聚各方力量共促发展

资产管理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一是加强财务管理:积极筹措办学资金,五年来学校综合财力处于快速增长态势,总增幅46.35%,2016年收入达34.8亿元;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公务卡系统、校园卡等建设基本完成;进一步规范财务核算,优化报销流程,加强收费管理,规范教育收费行为。二是强化审计监督职能,五年累计完成学校重大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基建修缮、干部经济责任、科研经费等各类审计1056项。三是规范有序管理国有资产:全面盘查理清学校国有资产,涉及固定资产约20亿件、经费47.8亿元;完善公用房出租管理制度;严格规范各类采购行为;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全面投入使用;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大力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土地产权登记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2017年9月取得了东校区不动产权证书。四是校办产业工作体系进一步完善:健全产业系统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经营性资产管理委员会”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领导小组”作用,加强对学校企业实施管理和监督;稳步推进资产经营公司健康发展,五年累积净利润7154万元。

切实加强校园服务保障水平。一是切实打造“平安校园”,强化治安、消防、交通安全的管理防范,多层面开展安全教育培训,正式启动校园安防与消防智能化平台建设,“平安校园”创建顺利通过验收。二是切实打造“精致校园”,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制定发布学校视觉识别系统规范,精心设置校园指示系统、橱窗展示平台;做好基建工作,工程训练中心、理学楼落成并投入使用,西区新楼已经竣工,新图书馆竣工在即,五年累积完成基建修缮工程51项,新增教学办公面积11.5万平方米;荣获“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及北京高校“十佳美丽校园”称号。三是切实提高后勤服务水平,水电暖及校园环境等设施维护有序到位,学生宿舍空调全部投入使用;规范房产管理;大力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

不断做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校医院医德医风建设;推进体育馆硬件修缮与改造;细致、有序做好档案与校史管理工作;开展校史编研工作,成功举办110周年校史展。校园网建设开启新篇,完成“十三五”智慧校园建设规划编制;校园网系统全部更新,功能更加丰富实用;实现全校教学区和办公区的无线网络全覆盖;校内办公自动化系统稳步运行。图书馆馆藏资源更加丰富,信息咨询、学科服务工作水平进一步提升。信息公开工作不断完善,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工作制度,在2016年教育部测评中位列直属高校第一名。做好校长信箱运行管理工作,完成系统改版升级,年均受理师生来信2000余封。学代会、研代会提案机制不断完善,学生反映诉求渠道进一步畅通。

有效汇聚助推学校发展的各方力量。一是充分发挥工会职能:积极开展以师德为核心的教工思想政治工作,定期开展加强师德建设系列活动,推荐一批劳动模范、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师德标兵和先进个人;开展新教师入校教育和30年教龄教师表彰工作;坚持为教职工办实事,围绕教职工实际需求做好分类精细化服务;五年来连续荣获北京市教育工会工作先进单位奖、综合考评奖、特色工作奖、基层工会重点工作考评优秀单位。二是发挥共青团凝聚青年同学的作用:在全国高校中较早发布《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和文化活动,引领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团支部建设、主题团日、学生会组织改革、亮灯秀等多项品牌活动得到团中央的表扬和推广。三是教育基金会、校友会工作稳健发展:多渠道拓展社会资源筹集资金,五年来累积获捐协议金额3.18亿元;凝聚全球校友智慧力量,热烈、多元、务实、节俭举办110周年校庆活动;做好校友联络工作,举办企业家校友高峰论坛,成立“企业家校友会”等多种形式校友会。四是积极做好离退休工作,坚持对老同志思想上关心、生活上照顾、精神上关怀,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主动加强与老同志的沟通联系,认真落实离退休相关政策;做好关工委工作,支持老教协开展工作;大力开展“展示阳光心态、体验美好生活、畅谈发展变化”系列主题活动,丰富老同志的文化生活。

过去五年,学校取得的这些成绩,是教育部、北京市正确指导的结果,是学校党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广大师生凝心聚力、共同奋斗的结果,是关心学校发展的各界人士和校友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们表示衷心感谢!

回顾学校五年来的各项工作,我们深刻体会到:

第一,必须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要牢固确立学校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全面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明确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进一步增强做好新形势下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团结带领学校师生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

第二,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改革是推动学校发展的重要动力,创新是学校发展的内在灵魂。我们要继续坚持深化改革,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健全质量评价体系,进一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第三,必须坚持依法治校。坚持依法治校,从严从实治校,着力落实好大学章程,完善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制度体系,确保学校各项工作依法依规、有序开展,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第四,必须坚持紧抓机遇。过去五年取得的工作成绩说明,只有牢牢跟紧国家发展与改革的步伐,才能找准学校改革发展的方向,为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在“双一流”建设的进程中,我们的各项工作要始终坚持国际视野,聚焦前沿,在人才引进和培养上坚持一流标准,在科学研究与创新上争创一流成果,在服务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贡献一流作为,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传播一流声音,在内部管理服务上秉持一流理念。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学校工作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挑战:

思想解放不够,解放思想必须永远在路上;战略研判缺乏,改革创新力度不足;服务国家重点战略要求仍有差距;人才队伍建设无法满足学校事业发展需要,体制机制需进一步完善改革创新;“双一流”建设实施举措急需强化、细化、实化;学校办学资源和物理空间严重不足;管理队伍建设、作风建设急需加强。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迎难而上,补上短板,扎实工作,开创学校改革发展新局面。

二、对下一阶段学校工作的总体思考

(一)总体要求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中国特色、农业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围绕学校第三次党代会、“十三五”发展规划、“双一流”建设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深入推进综合改革,进一步增强整体实力和学科优势,确保综合办学实力稳居国内研究型大学前列,引领国内高等农业教育发展,培养更多行业领军和拔尖创新人才,取得若干具有重大科学影响和产业带动意义的原创性成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做出突出贡献,显著提升世界影响力,为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打下坚实基础。

(二)总体思路

一是坚持深化改革,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面对当前存在的各类问题和挑战,全校上下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转变观念,要高举深化改革、解放思想的大旗,破除保守思想,转变惯性思维,不断学习,贯彻新理念,丰富新手段,积极寻求破解各类难题的新举措。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了72次改革,4次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改革永远在路上。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问题导向,是新时代开创学校发展新局面的必然要求,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必须要有直面问题的勇气,要有破解重大难题的担当,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重点抓几件影响学校发展的大事,重点解决几个制约学校发展的突出难题,将会有力带动各项事业深化改革,全面推动学校发展。必须要有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切实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看到问题的本质。必须要有切实解决问题的手段,有真本领就不怕有问题,问题来源于实践,必须要从实践中不断学习探索,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手段。还必须要有勇于承担问题的担当,激发每位农大师生的主人翁意识,共同谋划、推动学校的发展。

三是坚持战略思维和系统思维。必须坚持战略思维,把学校的发展和定位与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紧密结合起来。高质量、高标准推进“双一流”建设,是我们作为农业高等教育排头兵为党和人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大战略目标提供坚实支撑、做出重大贡献的责任和担当的需要。必须以全局视野和长远眼光统筹布局、科学谋划到2035年乃至2050年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和建设路径,为实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努力做到统筹兼顾的科学思维方法。学校的发展需要有系统思维,统筹谋划,全盘考虑,增强工作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努力做到用系统方法谋全局,以系统思维聚合力。

四是坚持群众路线。要坚持为学校谋发展、为群众谋福利,必须要尊重群众、依靠群众、倾听群众呼声。要不断强化责任意识,牢固树立群众意识,凝聚广大群众的智慧,依靠群众解决发展问题。当前,学校广大师生干部对加快学校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必须要充分倾听群众的呼声,学校领导班子要时刻以群众的所思所想为我们的奋斗目标,以解决广大师生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为契机,取信于广大群众、造福于广大群众。

五是坚持从严从实作风。要以落实中央巡视整改为契机,持续加强各级干部从严从实的作风建设,以作风建设带动学校发展新局面、新气象。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高标准、严要求将各项工作计划落地,踏石有印、抓铁有痕,把工作成果落在实处。广大干部要紧张起来,紧迫起来,思考起来,行动起来,以想作为、敢作为、快作为、依法作为的工作作风,全力推进学校改革发展。

(三)重点任务

1.全面学习贯彻中央精神,积极推进学校事业发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学校第三次党代会、学校“十三五”规划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所明确的发展任务,着力推动学校管理向依法治校转变,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加快推进任务落实。

2.牢固树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把道德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观作为最重要的人生品质。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切实提高本科生教育教学质量,深化研究生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

3.以更大力度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人才工作,尤其是青年人才工作,是当前制约学校发展的头等问题。必须进一步改革创新人才工作体制,坚决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机制障碍,彻底改革不适应工作新要求的惯性做法,加快形成充满活力、具有竞争力的人才、人事制度优势。着力改革人才队伍发展方式,强化分类管理评价,完善服务保障体系。

4.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质量。对标世界一流大学的更高标准,明确科学研究的方向和目标,坚持创新自信,坚持优良传统,坚持科研布局大战略,力求实现重大标志性原创科研成果新突破,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注重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合作,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5.开创社会服务新格局。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立足“中国特色”“农业特色”的鲜明特点,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促进科技成果推广,发挥教学科研优势,打造社会服务品牌,创新思路,狠抓落实,全面提升社会服务的主动性、战略性、实效性和贡献度。

6.实施升级版的国际交流合作新部署。主动融入国际发展大潮,坚持大国自信,在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要求中承担更大的责任,深度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发挥更多主导作用。以“一带一路”“南南合作”等重大国际合作为契机,不断增强学校在国际交流合作中的主导地位。

7.完善学校治理,提升办学治校能力。牢固坚持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作用,完善教代会制度,进一步理顺校院两级管理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校友会、基金会作用。探索建立学校发展国际咨询委员会制度。

8.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巩固“平安校园”建设成果,切实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提高办学经费保障水平,加强增收节支。提高后勤保障服务能力。积极推进留学生与专家公寓等基建项目深入实施。加强审计工作力度,完善审计工作流程。加强国资采购、固定资产管理、实验室安全管理等相关工作。完善校办产业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健全现代企业监管与运营制度。加快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切实提高学校信息化水平。进一步做好新图书馆规划,充分提高利用效率。做好历史档案信息化建设,提高数字化服务质量;加强校史资料的收集,进一步丰富馆藏。进一步改善体育场馆设施条件,提高管理服务水平。着力改善校医院软硬件条件,改善教职工看病就医环境,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9.不断改善校园民生。以第四次教代会暨职代会胜利召开为契机,全面总结过去几年的工作经验,继续推动工会工作发展,不断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继续做好信息公开和校长信箱工作;进一步加强学生代表大会、研究生代表大会提案工作。高度关注不同层次、不同群体、不同类型教职工和学生的诉求,拓宽诉求反映渠道,通过工会、学生会等群众组织认真做好沟通、答复工作;在青年教师住房和子女入学、老同志养老条件改善、老旧住宅修缮、提高学生生活便利、拓展文体活动空间等重点领域下足力气,深入研究,重点推进。

10.高度重视离退休工作。加强离退休同志思想政治建设;充分发挥离退休干部的独特优势,在学校重大决策前积极听取老同志建议;注重做好服务保障工作,落实好老同志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大力支持关工委、老教协等开展工作。

11.凝聚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智慧力量。夯实校友工作基础,提升校友工作品牌知名度,完善校友数据库建设,推进地方校友会和行业校友会建设,生动开展各类活动,做好校友服务工作。整合校内外资源,营造良好的校友工作环境。

(四)落实举措

一是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决贯彻落实党委的决策部署,真正落实落细落小。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提高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稳步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步伐,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是结合党中央要求和学校发展目标,实施思想建设工程。思路决定出路,要着力转变思想僵化、不善战略思维、不善系统思维、不善辩证思维、不坚持问题导向、不善改革创新、不善攻坚克难等传统观念。要加强战略思维,在学校发展的新时期、新节点,新机遇、新挑战,大方向、大目标,大格局、大战略上充分研判,找准定位,抓住机遇。加强辩证思维,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既要充分肯定成绩,又要客观认清困难和挑战。要强化作风建设,牢固树立规矩意识,坚持群众路线,倾听群众声音,狠抓改革,保障各项改革措施落地见效,着力提升学校治理水平,充分体现为师生服务、群策群力共谋发展的宗旨。

三是以“双一流”建设高质量、高标准推进为契机,实施“双一流”建设工程。我们必须站在更高的定位、更高的发展要求以及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高度,系统研判如何推进“双一流”建设。“双一流”建设是当前推动学校发展的核心和根本任务,我们必须以“双一流”建设的高起点,对接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两步走”战略目标,以更为宽阔的国际视野和长远的战略眼光,积极谋划,科学布局,开创学校发展的新局面。

四是积极拓展办学空间资源,实施发展保障工程,着力解决当前限制学校发展的办学空间资源问题。一方面要盘活存量,充分整合校内资源,统筹规划,合理分配,提高有限空间利用的保障度;另一方面要寻求增量,以北京市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等重大机遇为突破,积极拓展并争取外部资源,加大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力度,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为学校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资源保障。

五是以完善校院两级管理体系为目标,实施完善治理工程,释放学院活力,激发学校改革发展的内在潜力。当前学校处在加快发展、力争突破的关键阶段,面临的困难更大、挑战更多、任务更艰巨,必须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办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释放学院发展的活力。通过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为学校创造新的发展动力,激发新的发展活力,实现从学校单向驱动发展向校院两级多项驱动发展模式的重大转变。

六是以人才队伍建设为突破,实施人才强校工程,破解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必须建设一支高水平人才队伍,以人为本,为“双一流”建设任务的高质量完成提供保障。必须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坚决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机制障碍,创新工作方法,加快形成充满活力、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制度。着力改革人才队伍发展方式,强化分类评价,完善服务保障体系,实现人才“一站式”服务,创新人才引进、支持、评价、激励等政策。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扭转引进人才与本土人才不同待遇的错位观念,人才待遇分配方面大力倡导“不唯身份、只论贡献”,最大限度激发释放人才创新创造的活力。

各位代表,同志们!

新时代号召我们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不断激励我们不断深化改革,奋勇前进。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信心,凝心聚力,改革创新,攻坚克难,为把我校建成具有中国特色、农业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