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所在古海洋中蓝藻细菌的保存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期,《前寒武纪研究》(Precambrian
Research)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深海科学研究部深海地质与地球化学研究室研究员彭晓彤课题组题为Cellular
taphonomy of well-preserved Gaoyuzhuang microfossils: a window into the
preservation of ancient
cyanobacteria的最新研究成果。该论文阐述了中元古代海洋中石化的蓝藻细菌的埋葬学特征,包括形态、元素、同位素以及分子结构特征,进一步提出了保存于前寒武纪岩石中蓝藻细菌的埋葬学模型。

微化石被认为是保存于地质历史时期生命的遗迹,记录了古老微生物的形貌、代谢方式以及古环境条件,在寻找地球及地外生命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彭晓彤团队对保存于中国北方高于庄组(~1500
Ma)的蓝藻细菌微化石进行了深入研究,综合利用高空间分辨率的微观观察和微分析技术(包括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拉曼光谱和纳米二次离子质谱仪),提出前寒武纪燧石中蓝藻细菌细胞壁及鞘体优于细胞内含物的优先保存模式,并认为低温下快速硅化对其保存的完整性起到关键性作用。

该研究成果对于深入理解古老地层中微生物化石的形成、保存,以及寻找地质记录中石化微生物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石化蓝藻Palaeoanacystis vulgaris的拉曼光谱,以及光学、拉曼、纳米二次离子探针图像

(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