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以更高标准保障中国粮食与食品安全
发表日期:2017-11-21 12:47AM 阅览次数:
在第五届中国粮食与食品安全战略峰会上的主旨发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李 伟(2017年11月19日)
(资料图片)
尊敬的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与各位新老朋友再次相聚。首先,我代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对此次峰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自2013年的首次峰会到现在,“中国粮食与食品安全战略峰会”已连续举办5届了。过去的5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正确领导下,中国在保障粮食和食品安全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粮食产能稳定站上6亿吨新台阶;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大力推动农业生产结构、产品结构调整,肉、禽、蛋、奶等产品产量持续增长;强力实施脱贫攻坚战略,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人口的食物消费、营养、健康状况明显改善;实施食品安全战略,“产出来”和“管出来”两只手同时发力,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水平稳中有升,城乡居民食品安全满意度逐步提高。
过去的5年,中国经济经历了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的转换,中国政府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保就业、保民生等各方面的压力比较大。粮食和食品安全工作取得的成就,为中国保持大局稳定,为中国政府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出了很大贡献。
前不久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出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政治论断。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势必对中国各个领域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对做好中国粮食和食品安全工作也将提出更高的要求。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新生代人口的成长、信息传播的加快,人民群众食物消费需求呈现新特征,正在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放心、吃得健康、吃得愉快”转变。“吃得好”,表现在居民食物消费需求的品种多样性越来越强,主食消费量在逐步下降,肉、蛋、奶、水产品消费量在持续上升。“吃得放心”,表现在人民群众对“舌尖上的安全”愈加重视,渴望吃到绿色生态、符合标准的食品。“吃得健康”,表现为人民群众对健康食物的需求更加强烈,不仅追求味道,而且越来越注重营养结构。“吃得愉快”,表现在部分消费者越来越追求农事体验,愿意到粮食和食品生产现场参观、游览,融物质消费与精神享受于一体。
但在农业供给侧,现在还远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求,粮食和食品安全方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不平衡,突出体现为数量增长快、质量改进慢,生产发展快、生态改进慢。前些年中国粮食和食品产量增长较快,但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方面,大路货供过于求,库存积压严重;另一方面,高端的、安全的、特色的农产品供不应求。大宗农产品中,高端产品仍然存在供求缺口。例如,中国是全球第一大小麦生产国和消费国,但国内优质强筋小麦却出现常态化的供给缺口。据粗略统计,目前国内优质强筋小麦的总产量在350万吨到450万吨,而市场需求在600万吨到800万吨,缺口达三、四百万吨。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严重不足,中国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的农产品产量不到同类农产品总量的20%,难以满足中高端市场和电商等新流通方式的需要。食品安全已经成为中国城乡居民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显示,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状况的满意率只有40.3%。提供更多高端、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和食品,任重道远。从生产和生态的关系看,长期以来为了吃饱肚子,一些地方不惜透支资源、牺牲环境、破坏生态以换取粮食增产,这在一个人口大国尚处于低水平的发展阶段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但这不仅造成生态环境破坏,而且也为食品安全埋下了隐患。
不充分,突出体现为粮食和食品安全保障能力不高。随着人口总量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城镇化发展,中国粮食消费总量还将进一步增长、城乡居民膳食结构还将进一步转型升级,保障粮食总量供给的压力依然较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的研究成果显示,中国粮食消费峰值会在2030年前后到达,届时粮食需求总量将达到7.5亿吨左右。在有限的资源承载力下,面对越来越高的生态保护要求,中国粮食进一步增产的空间有限,粮食总量缺口将会长期存在,供求的结构性矛盾会更加凸显,数量安全的压力将会伴随着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过程。
各位来宾:
中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在新时代,我们将全面落实中共十九大提出的一系列新战略新部署,更均衡、更充分、更高水平地保障13亿多中国人民的粮食和食品安全:
一是以体制机制的创新,全面满足城乡居民不断提升的食物消费需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和提升的粮食需求,最终还得靠市场。只有价格信号能充分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市场主体能对价格信号作出正确反应,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更多地让市场信号发挥平衡供求的作用,以“优质优价”的价格信号引导市场增加绿色优质、营养健康食品的供给。同时,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强化政策支持,把质量兴农、绿色发展落到实处,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加绿色优质和特色农产品供给。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粮食营销主体,加强对各类市场主体品牌塑造、市场营销方面的培训,提高各类主体对市场的反应能力。尤其是要加强质量安全和市场秩序监管,加强食品安全法制体系、政府监管体系、市场标准体系建设,落实监管者和生产者的责任,推动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构建从田园到餐桌的可追溯“食品安全链”。
二是着力提升城乡低收入和脆弱群体的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对于农村贫困人口,继续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2020年中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并巩固脱贫成果,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食物可获得性。对于城镇低收入人口,继续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等流动人口纳入保障范围,健全低保补助与消费价格相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确保城镇低收入家庭的食物供给。对于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缺乏劳动力的贫困家庭,探索建立食物直接救助制度。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加强监管,确保国家的补助资金全额用于学生伙食。从发展趋势看,未来粮食安全问题将更多地表现为粮食价格在短期内快速上涨,影响到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食物消费。为此,我们将完善粮食宏观调控机制,健全市场行情监测预警体系,完善粮食储备和流通体系、粮食应急供应网络,提高应急管理能力,保持粮食市场的基本稳定,减轻粮食价格剧烈波动对城乡居民食物消费水平的影响。
三是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国家粮食产能安全。年度粮食产量多一点少一点是技术问题,但粮食产能安全是战略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做到“藏粮于地”,一方面要做健康产能的加法,坚决保护耕地,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保护提升耕地质量。加快划定和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完善农业支持政策,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和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做边际产能的减法。现在6亿多吨的粮食产能里,有相当一部分实际上是以透支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的,这部分产能必须坚决退出。为此,要探索实行制度化的轮作休耕制度,继续推进退耕还林、退耕还湿、退养还滩,抓好地下水超采和重金属污染地区治理,推进化肥和农药减量。做到“藏粮于技”,必须做强做大现代种业,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加强高效栽培、疫病防控、农业节水等领域的科技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加快推进农业全程机械化,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四是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促进全球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提升。中国古语云“独木难成林”,中国不可能离开国际社会来保障自身粮食安全,全球粮食安全保障也离不开中国。我们将按照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要求,创新国际农业合作机制,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为重点,加强农业对外投资和援助,促进农业技术交流与合作,提升全球粮食生产能力。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主动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积极参加联合国粮农组织、G20和亚太经合组织等倡议建立的治理机制,维护全球粮食贸易市场秩序。依托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等平台,积极分享中国在减贫、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的经验,为落实和最终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的目标贡献中国智慧。
最后,预祝峰会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