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全球影响力 北京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中心
11月3日,中国科学院深度参与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院市座谈会举行,北京市相关部门与中科院无缝对接。
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后,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按下“快进键”,相关活动密集展开。
“党的十九大报告为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北京推进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了根本遵循。”北京市科委党组书记、主任许强表示,“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主力要出征、地方须支前’,充分发挥国家科研院所、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企业主力军作用,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引领,努力打造北京发展新高地,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三张图聚焦新目标
五年前,党的十八大报告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战略部署。创新资源密集、创新成果富集、创新人才聚集的北京,应在这个战略的实施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担当怎样的责任?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视察工作时,明确了北京“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为首都科技发展赋予了新的定位、新的使命。
2017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视察北京,指出:要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引领,集中力量抓好“三城一区”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努力打造北京经济发展新高地。
“我们深刻认识到,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北京的重大历史使命,也是北京服务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大历史机遇,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相连。”许强说。
担负起新使命的北京,当如何向新目标进发?
“北京积极谋篇布局、精心筹划,形成了北京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三张图’,构建了战略布局、组织模式和实施机制。”许强介绍说,第一张图是“顶层设计图”,即国务院2016年9月印发的《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第二张图是“组织架构图”,就是北京市政府和10个中央有关部门共同组成的北京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第三张图是“施工任务图”,即《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重点任务实施方案》、28个监测评价指标,以及每年要实施的工作任务和重点项目。
在绘制“三张图”的同时,北京市把“三城一区”确定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平台,即:聚焦中关村科学城,突破怀柔科学城,搞活未来科学城,建设创新型产业集群和“中国制造2025”创新引领示范区。
“‘三城一区’进展非常顺利。”据许强介绍,中关村科学城重点项目加快落地,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北京石墨烯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相继成立,原始创新策源地作用进一步强化;怀柔科学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正式获批,综合极端条件大科学装置和5个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开工建设,开局良好;未来科学城氢能协同创新平台成立,“打开院墙搞科研”的机制不断深化;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代表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和“中国制造2025”创新引领示范区全面启动20个技术创新中心、5家研究院以及一批联合创新基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
科技创新中心成果丰硕
今年以来,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油发力、全面提速——
对接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取得重要突破。“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中的航空发动机、深海空间站、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等相继由在京单位承担,“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北方研究中心完成在京选址。
高端创新人才和团队加快聚集。截至目前,累计引进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北京领衔创建研究机构;聘请16名顶尖科学家为“中关村海外战略科学家”;吸引“千人计划”人才1658人,占全国近1/4。
全面创新改革持续深化。中关村示范区10余项试点政策向京津冀和全国复制推广;京津冀区域全面创新改革试验18项任务已落地11项,在全国最早出台实施贯彻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改革的28条举措;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体系, “京科九条”、股权激励试点等一系列改革深入推进,不断向纵深发展。
许强说,今年以来北京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呈现出“五个明显”的积极变化:北京市和中央有关部门加强统筹协调、主动谋划、协同推进的力度明显加大,具有战略性、标志性、引领性的国家级创新平台明显增多,在京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深度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海外高层次人才投身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意愿和热情明显提升,新闻媒体和全社会对科技创新中心的关注度明显提高。
有数字为证:2016年,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北京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1479.8亿元,研发投入强度6%左右,位居全国首位;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76.8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9.6倍;技术合同成交额3940.8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36%左右……
北京的科技创新表现赢得国际认可。在英国《自然》杂志发布的“2017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排行榜上,北京在全球500个城市中居于科研产出首位。
推进六项任务,实现五个一批
展望未来,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如何树立新气象、建立新作为?
“我们将聚焦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六项重点任务,实现‘五个一批’的发展目标。”许强说。
据他介绍,这六项重点任务包括——
对接国家重大科技计划。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争取承接更多的“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在京落地实施,为国家实验室落地建设提供服务保障,承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好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抢占全球未来科技竞争制高点。
加快建设“三城一区”。加强顶层设计,推动编制“三城一区”规划,发挥规划的引领和保障作用。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
深化全面创新改革。抓好国家和北京市层面改革举措和政策措施的落地实施。完善细化新一批先行先试政策建议,积极争取开展相关试点。加大财政科研项目与经费管理28条新政落实力度,推动14个配套细则落地实施。
加快吸引高水平人才团队。制定实施支持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的政策措施,吸引全球顶尖科学家来京领衔开展研究和人才培养。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搭建市级层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平台。通过北京市科技创新基金,围绕科技原始创新、成果转化、高精尖产业培育进行投资布局,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为重大国家战略实施提供科技支撑。发挥科技创新中心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为乡村振兴、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军民融合发展等提供科技成果、创新供给、发展动力和保障条件。
“五个一批”是指:产生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科技成果;聚集一批站在国际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的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涌现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和著名品牌;建成一批具有战略性、引领性、标志性的科技创新平台;培育一批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有机融合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
“届时,北京将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策源地、高端经济增长极、创新发展示范区、深化改革排头兵、创新人才首选地”,许强的话语充满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