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地理优势 巴热糌粑脱颖而出
秋风拂过田野,一穗穗成熟的青稞弯下头,昭示着丰收的景象。这时,一双布满老茧的手将其收割碾压,一粒粒饱满的青稞跳进粮仓,为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提供身体所需的营养元素。人们把柴火烧得很旺,架上一口铁锅,等到锅底发热,倒进一些青稞,在隔着铁锅与火舌的不断“亲吻”中,青稞散发出了清香。再将这炒熟的青稞经水(石)磨磨成粉,加入酥奶渣、糖等搅拌均匀,香味愈发诱人,再用手捏成团一把丢进口中,从此,这股清香溶在了高原儿女的血脉中,这就是西藏本地人的传统主食之一——“糌粑”,它不仅便于食用,营养丰富、热量高,适合充饥御寒,还便于携带和储藏。
几经波折 巴热糌粑开始小有名气
在人们的印象中,自这片大地种植青稞开始,糌粑就出现了。但其实,关于糌粑的由来,还有一段传说:公元7世纪,藏王经常带兵打仗。但雪山连绵,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军队给养十分困难。为此,藏王日夜忧虑。一天晚上,格萨尔王给藏王托梦:何不将青稞炒熟磨成粉,既便于携带,又易于贮藏。藏王醒来,恍然大悟,立即命令部下烧锅炒青稞,磨成粉作为军粮。此加工方法也就很快传遍了雪山草地。传承至今,对于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人们来说,糌粑是最传统的食物,也是最不可或缺的食物。
1992年,堆龙德庆区古荣乡巴热村的村民们想要找一条致富的路子,便将眼光瞄向了糌粑。何不开一家糌粑店呢?说干就干,村民们在江苏路拉萨市二小学附近找了一家店铺开始售卖水磨糌粑。
在那时,本地人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糌粑,所以没有人会去外面买,开店之初真可谓是“门前冷落车马稀”,这家店也成了西藏第一家售卖糌粑的店。1994年,他们迎来了志同道合的人,第二家糌粑店在古荣乡开业了。面对根本卖不出去的局面,当地村民并没有放弃,而是选择“硬撑”。总算功夫不负有心人,到了第5年,僵持的局面有了突破,这两家糌粑店的生意终于做起来了,而今古荣乡巴热糌粑也已形成规模化加工和销售体系,堆龙古荣巴热糌粑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代表。巴桑是该公司的负责人,在他的印象中,到了2000年左右,市场上的糌粑店一夜间多了起来,竞争也开始出现了。
备受青睐 只缘喝山泉水的优质青稞
据了解,巴热村位于拉萨市堆龙德庆区古荣乡,该村种植青稞的历史悠久,阳光充足,更难得的是水源也非常“富裕”。都知道古荣巴热村的糌粑好,到底好在哪里呢?不妨跟着记者去巴热村转一圈,也许就能找到答案。
走进巴热村,迎面而来的是一种寂静的气氛,置身其中,再烦躁的情绪都会被抚平。头顶蓝天白云,四周是山峦,有了山的庇护,小村庄愈发静谧,2000亩青稞地就在这样舒适的环境中为人们提供粮食。劳作的人牵着牛从路那头缓缓走来,铃铛声打破了原有的寂静。
“我们这里的青稞喝的可是山泉水。”巴桑笑着说。可是这旁边不是有流淌的河吗?为什么不用河水灌溉?面对记者的疑惑,巴桑说:“虽然有河水,但是山泉水水质更优良,所以这也是我们的青稞品质更胜一筹的原因所在。”此外,这里的土质也非常好,因为发展绿色有机产品,专家也对这里的土质进行过检测。
因此,对于巴热糌粑来说,品质就是产品的底气——独有的生长环境和优质的水源,这样才能在市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质美价廉 借助现代化生产器械
一直以来,人们似乎对水磨糌粑情有独钟,但是随着人们对食物品质的注重,传统的糌粑制作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据了解,由于传统水磨糌粑在制作中无法做到彻底清洗等,加工出来的糌粑中难免有杂质掺入,因此,现代化制作机械应运而生。
“我们现在的加工机器可以彻底清洗青稞,将其中的沙粒、杂质等全部筛选出来,就连尘土也都能吸走。”巴桑指着车间内的机器讲解道,“而传统的加工方式是做不到这些的。”
有了现代化的技术设备,效率也大大提高了。目前该公司年销售量达到了200万斤,加工产品有糌粑和香米,接下来他们还将推出糌粑蛋糕等新品。
“目前我们的糌粑市场售价是3.8元/斤。”巴桑说,“这个价格可以说一点都不高,消费者花很少的钱就能买到优质的糌粑。”
(责编: 陈冰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