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29个特色品种迎来政策红包!内附清单~

近日,国家发布了“关于创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相关政策,小农菌也在第一时间推送了这条消息(《发改委:2020年要建成300个农产品特优区》)。于是,迎来了一大波心系农业人事的提问。现就相关问题进行解析。

重点发展五大类29个品种(类)

我国特色农产品种类多、产业发展不均衡、市场需求差异大。为突出国家级特优区的辐射带动作用,统筹考虑农业资源禀赋、环境承载力、产业基础及发展潜力等,按照既要强调“特色”、更要突出“优势”的原则,聚焦发展五大类特色农产品中的29个重点品种(类)。

1特色粮经作物


积极创建马铃薯、特色粮豆、特色油料、特色纤维、道地药材特优区。

(1) 马铃薯

重点推进加工产品多元化,延长产业链,着重加强种薯基地建设、种薯资源管理,推广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大力发展马铃薯加工业。

(2)特色粮豆

突出其品质优良、营养丰富的特征,加快功能性食品开发,促进出口,着重加强品种选育,推广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加强加工出口基地建设和品牌建设。

(3)特色油料

突出其油用性,兼顾多种休闲营养食品开发,着重加强高产高油品种培育,推广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推进加工品开发和品牌培育。

(4)蚕茧、麻类

突出其历史传承价值,重铸“丝绸之路”辉煌,着重加强优质品种选育和推广、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加工设备研制、副产品综合利用。

(5)道地药材

突出为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加强道地药材的保护,建立种质资源保护体系,推动道地药材区域化、规范化、生态化生产,规范栽培和加工,推进原产地认证,建设现代生产物流体系。

2特色园艺产品


积极创建特色出口蔬菜及瓜类、季节性外调大宗蔬菜及瓜类、苹果、柑橘、梨、桃、葡萄、热带水果、猕猴桃、食用菌、茶叶、咖啡、花卉特优区。

(6)特色出口蔬菜及瓜类

突出提升产品国际竞争优势,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着重加强良种繁育和推广、质量标准体系建设、采后处理和深加工。

(7)季节性外调大宗蔬菜及瓜类

突出利用不同区域自然资源优势,满足各地淡季瓜菜需求,形成错位竞争,着重加强标准化瓜菜基地、产地批发市场和冷链物流设施建设。

(8)苹果

突出提升生产技术水平,完善市场营销和生产合作组织,延长产业链条,着重加强标准化果园、采后处理、仓储物流和精深加工等设施建设。

(9)柑橘

突出发展轻简绿色栽培技术,拓展鲜果加工业,着重加强能适应机械化、高产优质和多抗品种的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标准化果园建设、加工产品开发、培育知名品牌。

(10)梨

突出提升品种品质,强化市场营销和产品加工,着重加强品种保护、推广省力化和优质化栽培技术、提升采后分级包装和商品化处理能力。

(11)桃

突出发展早晚熟品种,提升产品均衡上市能力,着重发挥各产区优势,调整优化内部品种结构,开发低糖、高酸等差别化、个性化品种,推行标准化、绿色生产,延长产业链条。

(12)葡萄及特色浆果

突出品种品质的提升,适应市场需求,扩大出口,着重加强无核、优质、抗病、耐储运品种培育,推广农艺农机结合的轻简化栽培技术,采后商品化处理,推进葡萄及特色浆果的精深加工。

(13)热带水果

突出产品的多元化开发,加强市场营销和产品商品化处理,着重加强品种改良、标准化种植、产后处理、贮藏保鲜和精深加工,打造热带水果全产业链。

(14)猕猴桃

突出提升产品品质,培育知名品牌,拓展国际市场,着重加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和高标准核心示范基地建设,发展果品采后商品化的初加工业、果品精深加工业。

(15)食用菌

突出优质新品种的开发驯化和标准化生产,提升产品效益,着重加强食用菌菌种繁育基地建设和设施升级,提升产品质量,开发多样性产品和市场。

(16)茶叶

茶叶突出国际高端市场的开拓,提升出口产品竞争力,着重加强茶树品种改良、提高茶园机械化水平,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初制茶厂改造与加工环境整治,打造区域公用品牌。

(17)咖啡

突出产品品质提升,扩大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着重加强优质咖啡豆原料基地、精加工生产基地和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培育咖啡知名品牌,提升产业国际市场竞争力与影响力。

(18)花卉

突出新品种的开发培育,加强国际市场的开发,着重加强品种创新、栽培与繁殖技术研发、专利申请和保护、完善鲜切花行业标准、市场体系和花卉供销网络建设。

3特色畜产品


积极创建特色猪、特色家禽、特色牛、特色羊、特色马驴特优区。

(19)特色猪

突出提升特色品种的经济价值,推进特色产品及副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着重加强地方猪品种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快品种改良创新,提升产品品质,加快市场培育,进一步推进产业发展。

(20)特色家禽

突出强化生产模式和生产技术提升,着重加强特色品种保护,推进标准化生产,区域性公用品牌建设,构建产品加工和冷链物流配送体系,提升产业化水平。

(21)特色牛

突出开发地方牛品种高档牛肉和牛肉制品,促进特色产品加工业发展,着重加强品种繁育,推广标准化规模养殖,推行精细分割和精深加工,打造优质安全绿色的牛肉品牌。

(22)特色羊

突出提升个体繁殖性能和产肉、产毛(绒)和羊毛(绒)品质,推广适度放牧和舍饲相结合的养殖技术,保护草地,缓解草畜矛盾,着重加强品种保护和改良,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培育和推广特色品牌。

(23)特色马、驴

突出优良品种选育,发展特色产品精深加工业,特色马、驴优势区着重加强马和驴品种繁育体系建设,推行标准化规模养殖,稳定基础母畜存栏,逐步扩大生产能力,培育和推广特色品牌。

4特色水产品


积极创建淡水养殖产品和海水养殖产品特优区。

(24)淡水养殖产品

突出提升病害监测防控水平,提高水产品品质,着重加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推进生态健康养殖,推动淡水养殖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25)海水养殖产品

突出扶持养殖和加工龙头企业,提高养殖加工比例与产业化水平,着重加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发展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海洋牧场和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推进海水养殖产品深加工,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5林特产品


积极创建木本油料、特色干果、木本调料、竹子特优区。

(26)木本油料

突出提升良种化水平,优化品种结构,强化生产能力建设,着重形成相对完备的木本油料类产、供、销产业链条,提高副产品的综合利用。

(27)特色干果

突出生产能力提升,加强优质高附加值的特色产品开发和精深加工,扶持产业龙头企业发展,着重加强良种繁育与优良品种鉴选,加强基地建设,推进生产技术与产品的标准化,开发优质特色果品系列产品,培育一批名牌产品,加强特色果品质量安全管理。

(28)木本调料

突出特色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强化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提升产品附加值,拓展国际市场,着重加强良种繁育和推广,以加工企业为龙头带动产业发展,实现木本调料标准化生产,开发系列特色木本调料产品,做精做强名牌产品。

(29)竹子

突出加强产品精深加工业的发展,扩大竹产品市场,着重是提升竹林经营水平,促进原竹和竹笋产量质量双增长,增加竹产业直接就业人数,提高竹资源综合利用率,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品种(类)与重点区域


对生产规模比较大、区域分布广、带动农户多的,选择具体品种创建,包括马铃薯、苹果、茶叶等。

对单个品种产业规模小、产品功能相似、适生区域相近的,按多个品种归类创建,包括特色粮豆、道地药材、食用菌等。

由于特殊的生产销售模式,难以细分品种的,按照生产销售模式创建,包括特色出口蔬菜及瓜类、季节性调运大宗蔬菜及瓜类等。

省级特优区不局限于这29个品种(类),可根据本地实际,自行选择创建品种,确定创建区域。

具体,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表格。从表格中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出哪些区域重点发展哪些特色品种。看看,您的家乡将要发展哪些品种呢?

类别 品种 区域
特色粮经作物 马铃薯 黄土高原、西南地区、黄淮海地区、东北地区

特色粮豆 黄土高原区、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东北地区

特色油料 黄淮海平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新疆

特色纤维 长江上中游地区、华南地区、西南地区、东北地区

道地药材 西南地区、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区、大小兴安岭长白山、黄淮海地区、南方丘陵地区
特色园艺产品 特色出口蔬菜及瓜类 黄淮海、西北、华东、西南地区

季节性外调蔬菜及瓜类 华南、长江上中游、云贵高原、黄土高原、东北地区

苹果 渤海湾、黄土高原区

柑橘 长江上中游、赣南—湘南—桂北、浙—闽—粤、鄂西—湘西

环渤海、黄河故道、西北、长江流域产区、黄土高原

华北、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葡萄及特色浆果 西北、东北、环渤海、西南、华东

热带水果 海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福建、四川

猕猴桃 西北及华北、西南、华中、华东和东南、华南产区

食用菌 东北、冀鲁豫、闽浙、川陕、秦巴伏牛山区、长江中上游

茶叶 长江流域、东南沿海、西南地区

咖啡 云南南部、海南

花卉 云南、浙江、福建、青海、甘肃、辽宁
特色畜产品 特色猪 东北、江苏、湖南、广东、广西、浙江、重庆、云南

特色家禽 河南、广东、广西、海南、江西、辽宁、北京、江苏、浙江、四川

特色牛 东北和内蒙古地区、陕西、云南、青藏高原

特色羊 内蒙古、山东、江苏、宁夏、陕西、新疆、辽宁、山西、青藏高原

特色马、驴 新疆、广西、山东、内蒙古(特色马);山东、河北、山西、甘肃、内蒙、辽宁、新疆(特色驴)
特色水产品 淡水养殖产品 长江流域、珠江流域、黄河中下游;东北、西北、西南(冷水鱼及特色鱼类)

海水养殖产品 各沿海地区
林特产品 木本油料 江西、湖南等南方油茶产区,山东、山西等北方油用牡丹产区,甘肃等油橄榄产区

特色干果 东北、西北、西南、华中和华东地区

木本调料 黄淮海地区、西北、西南

竹子 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西、安徽、四川、江苏、湖北、贵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