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时代—我国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成就综述

迎接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时代

——我国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成就综述

本报记者 赵宇恒

自小在北京怀柔山区长大的80后女白领晓雨辞职返乡了。变身自家农庄“少庄主”的她开始运用在互联网公司工作时积累的经验,挖掘家乡农产品更深层次的特点,通过网络和电商销售平台宣传推销家乡的农产品,农庄生意逐渐有了起色。

从70后企业家到80后白领,再到90后大学生,搭上“互联网+”的快车、“把新技术、新理念带回家”成为了不少返乡创业者的选择。随着网络强国战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行动计划、大数据战略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在“三农”领域的深入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日新月异。10月,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指明了中国现代化建设新的路线图,并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多个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借助新的历史机遇,农业农村现代化迎来创新引领的新时代。

政策给力,铺就“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新道路;主体发力,借力互联网把深度融合推向新高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要瞄准农业现代化的主攻方向,提高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水平,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

因势而利导,谋定而后动。信息化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大势所趋。近年来,推动互联网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推进农村创业创新的相关文件密集出台。2016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提出通过发展农村电商平台,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创业创新。此前,农业部等八部委印发的《“互联网+”现代农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农业部印发的《“十三五”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大数据试点方案》等多个文件,对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方面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作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

今年起,农业部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来自农业部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全国共建成运营6.9万个益农信息社,累计培训村级信息员38.5万人次,提供公益服务1115万人次,开展便民服务1.8亿人次,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128亿元。

有了顶层设计的鼎力支撑,我国“互联网+”现代农业和新农民创业创新工作已初见成效。目前,在已公布的1096家农村双创园区(基地)目录中,7家入选国家双创基地,“农村创业创新网络平台”、12316热线电话和“工商创业咨询一点通”等支持双创的服务平台更是遍地开花。

“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基石已经铺就,新农民、新型经营主体创业创新的列车也已驶上快轨。2015年,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联丰生态农牧专业合作社建立起电子商务平台,通过平台统一购进农资、统一合理安排种植品种、统一田间管理、统一销售、统一结算,利用平台信息的双向流通,实现精准定向配送。

互联网日益成为农村创业创新主体从事农业生产、信息服务、农产品销售时不可或缺的重要倚仗。据统计,54.3%的农村创业创新主体都在使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获得信息和营销产品,农村创业创新的现代要素投入明显增加,并且融入到当地的现代农业和特色经济中去。

新技术为农业生产流通各环节牵线搭桥,新模式为现代农业增添新动能

大顺国际花卉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只需坐在种植平台两侧,将种苗放入花盆打孔处,就能完成花卉种苗的种植,温室内温湿度、光照等环境条件的调控也可以交由终端调控设备处理。相比传统种植方式,年节电75.1万度,年节水20万立方米,劳动力成本下降了77%,产品优质率达到了98%,销售收入较过去增加40%以上。这一串亮眼的数据都得益于覆盖全产业链的农业物联网体系,从种苗种植到成品分级,再到物流运输,现代信息化技术与设备无处不在。

新技术的使用让“舌尖上的安全”成为了真真切切“看得到”的数据。依托信息化手段,农业部加快推进“四平台”建设,不少地区正在探索建立农产品产地准出、包装标识、索证索票等监管机制。对消费者而言,农产品正变得愈发“透明”。

作为一张名副其实的“大网”,农业物联网也在为产销双方牵线搭桥。在安徽来安县张山蔬菜基地,蔬菜精细化种植物联网示范工程项目不仅能做出合理的生产管理,还可以为菜农提供有效的市场信息,使农户的生产与实际更有效对接。

除此之外,VR、AR等三维虚拟现实体验及交互技术的应用,更是让“接地气儿”的农业也有了“高大上”的元素。“不用担心飞机延误,不用纠结旅途劳顿,足不出户,相隔3000公里,客户也能‘看’到、‘摸’到、买到展厅里的优质农产品。”借助前沿科技,“互联网+”时代的农产品电商也在不断突破固有模式。

得益于电商的迅猛发展和物流体系的不断完善,不少原本处于“深巷”之中的特色优质农产品逐渐走上全国乃至全球各地消费者的餐桌。“电商脱贫”也成为了一些地区摆脱贫困的增收新模式。按照“电商平台+合作社+贫困户”的电商脱贫模式,江西省井冈山市黄坳乡洪石村的黄小华去年通过电商销售农产品,利润较以往提高了42%。

“政企社共建”“飞机场”“众筹模式”“农场云”“农业互联网金融平台”……通过试点示范和总结推广,“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农民主人”的建设运营机制逐步确立,“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的“盆景”正逐步转化为“风景”。

有了“互联网+”的前缀,新农业更有奔头,新农民更有干劲,新农村更有活力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指出:“现代高效农业是农民致富的好路子。要沿着这个路子走下去,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把农产品卖出去、卖好价”是农业成为有奔头产业的基本要求。为此,今年初,农业部进一步完善信息发布体系,形成了兼顾短中长期、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农产品市场信息权威发布机制,打通供给侧与需求侧的信息壁垒。

另一方面,农村创业创新主体也积极利用互联网时代的新工具,主动拓展销路。查订单、回信息、安排发货……内蒙古海拉尔垦区“撒欢牧场”的主人赵红松在旅游淡季却依旧忙得热火朝天。互联网与乡村旅游的有机结合为农产品销售带来了新商机。2017年夏季,共有1.5万名游客慕名来到“撒欢牧场”,赵红松带领当地农牧民销售羊肉、烤饼等特色农产品,销售额达200万元。

人才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新农民迎着互联网大潮而来,正在运用互联网思维和现代信息技术回答“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从厦门辞职返乡后的博士黄中敏在贵州遵义汇川区创办了一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运用物联网管理等手段发展蔬菜产业。依托贵州省“雁归兴贵”行动计划,遵义市汇川区走出了一条农民工返乡创业创新的“汇川之路”。

培育新农民既要面向全社会广纳良才,更要注重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201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明确提出,将返乡农民工等人员中有意愿开展创业活动和处于创业初期的人员全部纳入创业培训服务范围。2015年以来,农业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各地也纷纷举办返乡创业人员培训班,为新农民“充电”。

不仅仅是新农民,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还在更大范围内影响着新农村建设。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互联网+农业小镇”项目的落地,让“清远鸡”产业转型升级柳暗花明,贫困户通过“清新农场”可享受开发收益;江苏移动依托视频监控平台和移动通信基站打造的“蓝天卫士”,能自动监测秸秆焚烧火点并自动报警,提高秸秆焚烧防治工作的效率;有了“四化双评”综合服务平台,农村政务实现“网上一站式服务”,河南省邓州市陶营乡付河村村民王豪不出村就办好了二孩准生证……各地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等新农村建设精彩纷呈、各有特色,农村正在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将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新理念、新技术、新动能、新发展。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随着首届全国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博览会在苏州的召开,全社会将聚焦“互联网+”时代农业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现代农业新技术和新农民创业创新将从这一新起点阔步出发,踏上新的征程。

;